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恩頓委員會(英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unton Commission (U.K)
作者: 沈姍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恩頓委員會係一八六四年由英國道恩頓爵士(Sir Taunton)所領導的「學校調查委員會」(the Schools Inquiry Commission),該委員會並提出道恩頓中等教育改革建議。原因是前此的克拉侖敦委員會(the Clarendon Commission)對於九大公學的調查報告書,指出貴族式的中等教育部出現經費、課程、教學及行政上的諸多問題,故對屬於平民就讀的中等學校也應進行調查了解。經過為期四年的對於英國中等學校的調查工作,其報告書在一八六八年完成;發現當時中學教育的缺失包括數量不足、目標不明確、師資不佳、教學水準不夠、對學生及家長需要不明瞭,以及女生教育不足等。
  針對以上中等教育之缺失,道恩頓委員會乃提出較為全面性的改革中等教育之建議:即徹底的檢討捐立學校之組成及管理單位之建立;主張應建立新的捐立學校,且所有的學校應置於一永久性的管理機構之下,也就是創立一個新的行政機制。其建議擴大及重組現有的慈善委員會(Charity Commission),由教育部長(Minister of Education)領導,建立一套有效的中央管理制度。慈善委員會可訪視學校、擬重組計畫並提出至議會通過,並能指定督學檢覈學校帳目,將無用之慈善款項移用於教育活動。
  道恩頓委員會所提的對中等教育改革之建議,獲得政府之回應並不多:僅一八六九年通過〔捐立學校法案〕(Endowed School Act),規定凡接受捐贈而設立的學校,均須接受政府監督;此外,對於所提女子接受中等教育機會較少之問題也獲得一些重視。但是對於重大的教育行政機制之設立的提議,卻無法達成。原因之一是當時政府主要忙於初等教育計畫事項,無暇他顧;其次是無法找著負責中等教育之地方機構以及對政府干預之不信任心態。根據柯提斯及包特伍德(Curtis & Boultwood)在〔英國教育史概論〕中之看法,認為當時未能推行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公眾尚未形成共識;所以必須等到社會大眾意識到中等教育的價值及需要時,方可能進一步推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恩頓委員會(英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