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騎士學院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itterakademie
作者: 周玉秀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騎士學院中世紀末期興起於德國的貴族中等學校。十六、十七世紀時,法國政治理想及社會秩序見重於四鄰各邦;鄰國德國尤其接近法國人的生活及思想,若干王國也比照法國的社交中心巴黎,為境內上等社會子第設立一注重禮貌、語言、騎馬、擊劍,熟於生活實際之貴族中學,此嫺熟宮廷生活型式之學校即是德國之騎士學院。
  十六世紀下半期,蒙泰因(Michel E.de Montaigne, 1533~1592)在法國鼓吹社會唯實思想,主張教育的目的,乃是造就有品性、有魄力的個體功能(Willensstärke),而學問的效能在於使人變得更良善、更聰穎。他相信正確的研習文法、邏輯、辯學之前,得先訓練縉紳子弟效法騎士們自我約束,成為有勇氣、體魄強壯、會遊戲、跳舞、騎馬、狩獵之青年。此一法蘭西唯實教育思潮自十七世紀起左右德國各公國內之宮廷教育逾一百五十年,城堡內之杜交習俗、語文、詩歌幾全為法國貴族學校之翻版。
  流風所及,杜賓根(Tübingen)於一五八九年設立第一所學院(Collegium),卡賽爾(Kassel)於一五九九年設立第二所學院(Collegium Mauritanum);其後三十年騎士學院因宗教戰爭(1618~1648)而沉寂不起,至一六五○年,騎士學院又相繼成立。一六五三年在柯耳堡(Colberg),一六五五年在林堡(Lüneberg),一六八○在哈利(Halle),一六八七年在武芬畢托(Wolfenbüttel),一六九九年在艾爾蘭根(Erlangen),一七○四年在布蘭登堡(Brandenberg),次年在柏林,……一七四四年在希堡豪森(Hildburghausen),皆設有所費不貲之貴族中等學校。德國實行國家主義後,只服務貴族之騎士學院因無法運作,紛紛轉型為軍事學校,或是升格為大學,艾爾蘭根、哈列二大學之前身即為騎士學院。未能轉型成功的騎士學院則因社會及教育政策使然而一一關閉。
  騎士學院主要課程為外文、社交語言、宮廷內外生活實際;然而拉丁文法、修辭及宗教也屬非傳授之科目。以武芬畢托一六八八年的課程規準為例,足可洞明當時騎士學院內學科與術科範疇之一斑。
  1.教授拉丁文、德文、義大利文及法文;學生若對英文和西班牙文有偏好,得予額外授課。
  2.學院生得研習高尚的數學內容(Vornehmsten),盡量施以田野教學及示範;機械學亦得擇要講述,火藥製造的過程得詳細操作之。
  3.辯學應如同其主科目一樣研習,盡可能在公開場合學習。
  4.神學、基督宗教史、教會改革史、民法案律、社會習俗、政治地理、宗譜學、判例分析缺一不可,學院生需勤奮研習。
  5.騎馬、摔角、射擊等課程得精熟,馴馬等技巧則適度教導之;上述課程夏日或冬季時宜清晨操演,夏日早上八點即得結束,冬季則可延至早上九時。擊劍或跳舞安排於下午最後一堂。騎馬、摔角、擊劍、跳舞等術科訓練得由兩位教習指導之,學院生每週每天,星期五除外,得勤奮苦修。
  上述學科或術科的科目及上課鐘點、節次安排,最長每半年得更動一次,並公告周知,俾學院生依此作息自我規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騎士學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