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Library 2.0 - 教育百科
L
i
b
r
a
r
y
2
.
0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rary 2.0
作者: 余顯強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如同Web 2.0最初是網際網路廠商用來宣傳的概念性名詞一般,Library 2.0也是屬於一個概念、一個思考的方法,重點在於強調如何結合Web 2.0概念之下所強調的服務模式和發展的相關技術,進而應用在圖書館的服務與經營,提昇圖書館的專業形象,並延伸服務的範圍。Library 2.0最初是由Michael Casey在他的LibraryCrunch部落上使用了這一個名詞,提出圖書館無論在館員、資源、讀者都應該能夠在相同的平台彼此互相交流與互動。之後,圖書館界的館員開始有許多地探索與討論Library 2.0,這個名詞的定義、重要性,以及實踐之道。雖然有許多歧異,不過大致而言,Library 2.0應該具備下列四個基本的元素:(1)使用者導向(user-centered):讀者參與圖書館網站內容與服務的創建。由於這些內容的使用與建立是以動態的方式,因此打破傳統館員與讀者角色的界線;(2)提供多媒體經驗(multi-media experience):具有Web 2.0容納影像、聲音組件的收集和服務能力。不過這並非Library 2.0必要的功能,只是一個建議應該考慮具備的服務。(3)社交豐富(socially rich):讀者能夠存在於圖書館網站呈現的內涵之中,使用例如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的同步模式,以及例如維基(Wiki)共同創作平台的非同步模式,透過這兩種方式提供讀者與讀者之間,或讀者與館員之間相互交流與互動的管道。(4)共同創新(communally innovative):這應是Library 2.0最重要的一個概念。緣起於圖書館作為社群服務的基礎,但隨著社群的變化,圖書館不僅與讀者一起改變,也能允許讀者反過來改變圖書館。藉由不斷改變的服務,尋找出新的方法讓社群,而非僅有個人能夠搜尋和使用資訊。Library 2.0的核心以讀者為秉持中心的服務模式,並進行不斷且有意義的轉變,如同Web 2.0打破傳統由網站經營者提供內容與資源的單方向模式一般,Library 2.0也表示改變傳統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單方向服務方式,不再是僅由圖書館負責典藏圖書的採購,典藏的資源也不再限於出版品,讀者也能參與內容的建構,讀者也能作為諮詢與服務的來源。因此,透過讀者參與實體與虛擬的內容及服務之建構,不僅能夠吸引新讀者,也能滿足既有讀者的服務需求。此外,Library 2.0還包含利用Web 2.0所發展出的資訊技術與應用,包括IM、blog、RSS、Wiki、IWidget,以及混搭(mashup)等,幫助圖書館建立以客戶導向的2.0環境並發展許多創新的服務,例如虛擬參考諮詢、個人化線上公用目錄(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簡稱OPAC)介面、可隨時隨地使用的遠端媒體存取等,提供圖書館更多元的資源分享與服務模式。Michael E. Casey and Laura C. Savastinuk. (2006). Library2.0: Servi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library. Library Journal, 131(14), 40-42.Jack M. Maness (2006). Library 2.0 Theory: Web 2.0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es. Webology, 3 (2). Retrieved March 4, 2012, from http://www.webology.org/2006/v3n2/a25.html.
參考資料:
Michael E. Casey and Laura C. Savastinuk. (2006). Library2.0: Service for the next-generation library. Library Journal, 131(14), 40-42.Jack M. Maness (2006). Library 2.0 Theory: Web 2.0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es. Webology, 3 (2). Retrieved March 4, 2012, from http://www.webology.org/2006/v3n2/a25.html.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Library 2.0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