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馬立歐,伊.紐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io, I Nyoman
作者: 戴雅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印尼人,峇厘島最重要的舞者兼舞蹈創作者之一。最主要的貢獻是樹立《凱比亞舞》(Kebyar)華麗、複雜而有力的舞蹈風格。「Kebyar」字義為「閃電」,是一種快速而富爆發力、驟變拍速和聲量的舞蹈,它的聲音充滿活力,遠勝於舊式的「甘美朗」(Gamelan)音樂。此種舞蹈於1919年已臻成熟,馬立歐在看過一次宮廷演出後即深深地著迷,1925年,他創作《凱比亞杜杜克》(Kabyar deduk,坐著的凱比亞舞),將峇厘舞蹈推至另一個層次。馬立歐從「措碰」(Trompong)演奏中獲得靈感,措碰是用一根木槌敲擊一組銅鑼的演奏,他發展出一種旋轉木槌的打擊法並配合以火焰姿勢,也因此,他必須坐在樂器後邊去演奏,更引發了整曲皆坐著表演的靈感。他擷取《kebyar Legong》的服裝,但為了讓蹲踞中動作便利些,所以必須用一手托住曳地長服,而此姿勢日後便成為《凱比亞杜杜克》的正字標記。《凱比亞杜杜克》的臉部表情,隨音樂而變化,舞者的動作與音樂是全然結合的,整個樂團有二十五至三十名樂師,他們依舞者的動、靜而跟著起或停。許多基本舞姿和較長的動作舞劇均取自《蕾宮》(Legong),但更繁複而精緻,不見啞劇的元素,亦無陳述故事。經馬立歐改良的《凱比亞舞》,傳遍整個峇厘島,許多人以為那只是一時的風潮,然而事實證明,自1925年以來,《凱比亞》舞蹈已經盛行,而且漸漸樹立現代化的古典峇厘音樂和舞蹈風格,可說深深影響峇厘表演藝術的每個層面。1952年,馬立歐的歐洲之行,他創作了凱比亞風格的新舞碼《大黃蜂》(Oleg or Tumulilingan),那是一支對舞,有一個男舞者和一個女舞者,以抽象手法象徵兩隻大黃蜂在花園裡求歡的情景,此新形式深受歡迎,這支雙人舞已成為峇厘島的經典舞碼。它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歐雷格》(Oleg)。
參照:
《Balinese Dance in Transition》.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馬立歐,伊.紐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