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成就 - 教育百科
低 | |
成 | |
就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Underachievement |
作者: | 丁振豐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低成就是指個人在學業或工作上的表現低於其所預期的能力水準;通常用智力或性向測驗來測量個人的能力水準,用標準化成就測驗建立學業成就的效標,如果後者低於前者,就稱為低成就。這種評量的方法,大致有下列幾種: 1.用學習者的智商來估測其成就預期水準,再計算實際成就與估測水準的差距。例如智力年齡減5法(Mental Age-5 Method),即是以學習者的智力年齡減去常數5,成為其成就預期水準,如果實際成就水準低於此水準,則為低成就者。 2.以教育年齡÷智力年齡×100,為成就商數(Achievement Quotient,簡稱AQ),如果AQ小於100,則為低成就者。 3.晚近研究者主張將所有成就分數和智力分數皆轉化為標準分數(例如Z分數、T分數),再互相比較。 4.迴歸分析法(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利用智力與學業成就的相關,建立由智力預測學業成就的迴歸預測公式,由迴歸預測公式求出成就的期望分數;成就期望分數與成就實際分數間的差距,若高於「嚴重差距」即為低成就。惟「嚴重差距」的標準,各研究者或研究團體界定則有所不同。 界定低成就者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提供適性教學,以減少低成就。但是桑代克(R.L.Thorndike)強調:教育者與心理學者都應正確解釋這種低成就的現象,因為這種差距也可能是因測驗無法正確預測所造成。桑代克認為有四個因素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1.測量的誤差:由於測驗及測量技術的誤差造成的。 2.效標的異質性:學業成就可由教師自編測驗、學年總成績、名次等第來表示,但是這些效標都各有不同的意義,而且在不同團體間可能有很大差異。 3.預測變項的範圍:智商及其他學業性向測驗已對教育者的診斷、回應低成就的問題造成障礙;必須辨認出性向與成就差距有關的其他穩定因素,以便增加預測的效度。 4.學校環境的改變:改變教科書、教師、座位安排或回饋的型式等,都能減少低成就的現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