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向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ㄨㄟˋ˙ㄓㄜㄔㄠˊ˙ㄓㄜㄖㄨˊ:「ㄒㄧㄤˋㄉㄨㄥ」、「ㄒㄧㄤˋㄑㄧㄢˊ」、「ㄊㄚ˙ㄇㄣㄌㄧㄤˇㄖㄣˊㄒㄧㄤㄒㄧㄤˋㄦˊㄒㄧㄥˊ。」
  2. ㄈㄤㄨㄟˋㄖㄨˊ:「ㄈㄤㄒㄧㄤˋ」、「ㄉㄨㄥ西˙ㄒㄧㄒㄧㄤˋ」、「ㄩㄣㄊㄡˊㄓㄨㄢˋㄒㄧㄤˋ」。
  3. ㄒㄧㄣㄓˋㄙㄨㄛˇㄑㄩㄖㄨˊ:「ㄓˋㄒㄧㄤˋ」、「ㄧˋㄒㄧㄤˋ」。
  4. ㄆㄧㄢㄒㄧㄣㄖㄨˊ:「ㄇㄚ˙ㄇㄚㄗㄨㄥˇㄕˋㄒㄧㄤˋ˙ㄓㄜㄍㄜ˙ㄍㄜ。」
  5. ㄌㄧㄣˊㄐㄧㄣˋㄐㄧㄝㄐㄧㄣˋㄖㄨˊ:「ㄒㄧㄤˋㄨㄢˇ」、「ㄒㄧㄤˋㄇㄨˋ」。
  6. ㄘㄨㄥˊㄌㄞˊㄧˋㄓˊㄧˇㄌㄞˊㄖㄨˊ:「ㄧˊㄒㄧㄤˋ」、「ㄒㄧㄤˋㄌㄞˊ」、「ㄒㄧㄤˋㄧㄡˇㄧㄢˊㄐㄧㄡˋ」。
  7. ㄔㄨㄥˊㄕㄤˋㄐㄧㄥˇㄧㄤˇㄖㄨˊ:「ㄖㄣˊㄒㄧㄣㄒㄧㄤˋㄅㄟˋ」、「ㄖㄣˊㄒㄧㄣㄏㄨㄞˊㄒㄧ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ng
解釋:
  1. 方位。
    【例】去向、暈頭轉向
  2. 面對著、朝著。
    【例】向陽、相向、向前看
  3. 意志之歸趨。
    【例】志向、意向
  4. 先前、以前。
    【例】向來、一向
  5. 偏袒、偏愛。
    【例】爸爸總是向著小妹。
  6. 臨近、接近。
    【例】向晚
  7.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àng
解釋:
[名]
1.北面的窗戶。《說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詩經.豳風.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2.方位。如:「方向」、「暈頭轉向」。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四下.黔遊日記》:「南北向皆有脊中亙。」
3.意志之歸趨。如:「志向」、「意向」。
4.國名。周代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莒縣南。
5.姓。如晉代有向秀。
[動]
1.對著、朝著。如:「向陽」、「相向」。唐.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詩:「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2.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記.卷一二○.汲黯傳》:「上方向儒術,尊公孫弘。」《新唐書.卷一九七.循吏傳.賈敦頤傳》:「咸亨初,敦實為洛州長史,亦寬惠,人心懷向。」
3.偏袒、偏愛。如:「爸爸總是向著小妹。」
4.臨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東坡種花〉詩二首之二:「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
[形]
昔日、從前。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唐.白居易〈琵琶行〉:「淒淒不似向前聲。」
[副]
1.一直以來、從來。如:「向來」、「向有研究」。《三國演義》第一四回:「臣向蒙國恩,刻思圖報。」
2.方才、剛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諸子傳.永功傳》:「向見年少婦人自水邊小徑去矣。」
[介]
表動作的方向、對象。如:「向前看」、「向人請教」。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à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彎下來、俯下來。
音讀: hià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往後傾斜、往後倒。
音讀: hiò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面對、趨向。
  2. [[名] ] 方向。
音讀: ǹ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面對、趨向。
  2. [[動] ] 期望。
音讀: hià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