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推論思考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erential Thinking
作者: 陳長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吾人作推論時,基本上會超越現有的訊息,以確認何者將合理地被認定為可能是真實的。如此的思考過程,即為推論思考。例如,當吾人聞到煙味時,會自問煙味所代表的意義。然後,吾人會推理可能是有東西在燃燒。推論思考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性活動,也是生存所不可或缺的。
  就傳統的哲學觀點而言,推論思考可大略區分成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兩類。歸納推理是指先蒐集事實,然後依據事實去找出共通可信的事象或概化原則。歸納推理可分事證的蒐集和假設的驗證兩大技巧:事證的蒐集強調資料的有效取得和篩選;至於假設的驗證則須由研究者綜合歸納現有資訊,包括理論的和實證的,對其一事物的現象提出新的了解或暫時的答案,然後實地去查證,以檢驗其真確性。通常歸納推理也可分成下列五項技巧:(1)類化作用;(2)認明人物特質和行為動機;(3)解析作者的風格、偏見、態度和目的;(4)把握中心理念;(5)解析數字意義和成語。
  演繹推理係由概化的原則或真實去加以解析,並應用到某一具體事象上去。最普遍使用的當屬三段論法,即所謂大前題、小前題及結論。三段論法有時會被誤用,尤以大前題不夠準確,大小前題內涵未能一致相容時,則結論往往錯誤。通常演繹推理亦可分成下列六項技巧:(1)認清那些是支持性的資訊或細節內容;(2)推論出未明述的細節;(3)分析結論;(4)舉例說明;(5)應用所獲資訊於新情境;(6)產生心像以幫助了解與記憶。
  教師在實施推論思考教學時,可採用下列十項發問的策略:(1)摘取要義;(2)歸類事物;(3)撰寫綱要;(4)比較異同;(5)找出因果;(6)事例舉證;(7)據情推衍;(8)活用事理;(9)類推比喻;(10)解析數據。
  另外,美國學者何林斯(A. Collins)也提出下列七項推論思考的教學策略:(1)發問以提示學生形成假設;(2)發問以提示學生驗證假設;(3)發問以提示學生從事預測;(4)發問以提示學生依據已知條件去預測他種可能性;(5)發問以提示學生發現自己的誤解或錯誤推論;(6)發問以提示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假設;(7)鼓勵學生對權威質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推論思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