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撥亂反治 - 教育百科
ˋ
ˇ
ˋ
bō luàn fǎn z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ō luàn fǎn zhì
解釋:
除去禍亂,歸於治道。參見「撥亂反正」條。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實不相瞞,區區見五代之亂,天下塗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志,奈無寸土為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撥亂反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bō luàn fǎn zhì
釋義:
猶「撥亂反正」。見「撥亂反正」條。01.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實不相瞞,區區見五代之亂,天下塗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志,奈無寸土為階。」02.明.瞿式耜〈不敢輕離西土疏〉:「伏念臣迂愚陋質,譾劣庸才,既無撥亂反治之能,時深妨賢病國之懼。」
典源:
此處所列為「撥亂反正」之典源,提供參考。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春秋》何以始乎隱?祖之所逮聞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以終乎哀十四年?曰:備矣!君子曷為為《春秋》1>?撥2>亂世,反3>諸正,莫近諸《春秋》。 〔注解〕 (1) 《春秋》:書名。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2) 撥:扭轉。 (3) 反:通「返」,歸返,返回。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撥亂反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修訂而成的一本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內容主要記載春秋時代,各諸侯國間聘問、會盟、戰爭等政治事件,也有關於日食、水災、大旱等自然現象。孔子作此書,開私人修史之先,但並不純為紀載史事,而是將個人褒貶巧妙地寄託於遺詞用字間,以切要的言論呈顯對政治及社會問題的看法。春秋時代,各國分立,攻伐與征戰從未停止,孔子藉《春秋》強烈表達他對周王室的尊奉,以及大一統的主張,所以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中便有一段話:「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意思是說:孔子作《春秋》,為的是扭轉亂世,使政治社會回歸於正道,就此來看,沒有比《春秋》更能切合義理的了。後來「撥亂反正」被用來指扭轉亂象,歸於正道。
書證:
01.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一折:「實不相瞞,區區見五代之亂,天下塗炭極矣,常有撥亂反治之志,奈無寸土為階。」
02.明.瞿式耜〈不敢輕離西土疏〉:「伏念臣迂愚陋質,譾劣庸才,既無撥亂反治之能,時深妨賢病國之懼。」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撥亂反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