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擁擠 - 教育百科
ˇ
ˇ
yǒng j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ǒng jǐ
解釋:
  1. 人、物眾多密集的樣子。
    【例】在擁擠的人潮中,要謹防扒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擁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ǒng jǐ
解釋:
群聚密集。《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次日,徐州百姓,擁擠府前哭拜曰:『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老殘遊記》第二回:「到了十一點鐘,只見門口轎子漸漸擁擠。」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擁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rowding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擁擠和密度不同。密度意指實質空間向度,及每單位空間區域內的人數;擁擠則是指人們察覺到空間受限制的心理狀態。因此,只有密度本身並不會引起擁擠,它必須與其他社會、個人與環境因素一起考慮才有意義。我們可能和另外兩個人待在同一個房間裡就覺得擁擠,但是在音樂會裡和數千人共度卻不覺得擁擠。
  影響擁擠的因素,總結而言如下:(1)密度因素。(2)社會因素:如活動種類、互動形式、情境與文化規範。(3)個人因素:情緒與生理狀態、個性、習慣。(4)實質環境因素:如濕度、噪音、溫度、門窗數、牆之顏色、房間空間形式、天花板高度、家具與光線等。
  解釋擁擠反應的理論有,一是刺激超荷,一是行為限制。刺激超荷即人們無法有效地處理密度所引起的知覺與認知干擾,當刺激超過了心中所期望的程度,又無法遏止此種過渡刺激時,擁擠感便產生了。另一個解釋步驟為行為限制,即當密度以及其他相關的實質、社會狀況,限制或干擾了人在某場所裡所進行的活動及心中所期望達到的行為目標時,就產生擁擠的經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擁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ongestion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電腦通信網路中,其傳遞資訊的數量超過網路本身所能承受的容量時,稱之為擁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擁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