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槍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ear Play
作者: 藍孝勤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槍為中國古兵器之一,屬長器械,為木杆梢端套一金屬尖頭而成,主要用於刺擊。槍乃自矛所演變而來,周代五兵中用矛,到了晉代始出現銅槍頭,為「槍」之濫觴。槍術為使用槍之技術及其練習方法,由於槍為古代征戰重要利器,技術發展甚早,流傳極普遍,故在歷史上頗多記載。〔宋史.李全傳〕載有李全用槍之精,號稱「李鐵槍」,其妻楊妙真亦精於槍術,自稱「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著有〔六合槍譜〕傳世;同為抗倭名將戚繼光亦於其所著之〔紀效新書〕中,十分詳盡的介紹槍法;明代吳殳之〔手臂錄〕是集槍法大成之著,書中對當時各家槍法做了分析。
  「槍術」一詞,於今之概念有二:一是指傳世的各派槍之技法及其套路之通稱;一是指武術競賽項目之一。例如一九九○年及一九九四年亞運武術競賽項目之「槍術套路」,其招式內容擷取傳統技法,經設計編排而成,凡參賽者均需演練槍術之規定套路。
  近世國術以刀、槍、劍、棍為四大器械,而國術諺語中有「一寸長,一寸強」之說,因此,槍被稱為「百兵之王」,由其技術發展之豐富可見一斑。傳世槍法著名者有楊家槍法,而在臺灣常見者有少林槍、六合槍、太極十三槍、梅花槍等不勝枚舉。槍術基本技法以攔、拿、扎為主。槍杆外旋圈為攔,內旋圈為拿,攔拿為格檔防架技術,扎為刺擊動作,諺謂「槍扎一線」,正因槍之主要攻擊為直線的進出,輔以身法的運用,槍的技術風格有「槍似游龍」的說法。槍由槍頭、槍纓、槍杆組成,現今一般使用長度以短於本人立正直臂上舉的長度,並以能舞起槍花為度,一般稍短者,舞花槍較靈活,亞運武術賽之規定用槍屬此類。古時用槍較長,有丈二以上之大槍,其技法略異。
  槍之槍頭多為鐵製,一尖兩刃有脊,常見長度在三寸至五寸間。槍纓在從前多為犀牛尾、犛牛尾製成,扎於槍頭底腰處(庫口),其作用是抖灑開來,以迷亂對方,兼用其擋血。槍桿部分以白臘杆為佳,古時也有鐵製槍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槍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