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瑪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non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三幕的芭蕾舞劇。自1731年法國小說家亞貝.普萊弗斯特(Abbé Prévost)出版其著名作品《格魯與瑪儂》(L´histoire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et de Manon Lescaut)以來,許多編舞家都以此小說的故事作為編舞的題材。前後有奧貝爾(Auber, 1956)、歐梅(Aumer, 1830)、馬辛(Léonnide Massenet, 1884)普希尼(Puccini, 1893)與馬克米蘭(Kenneth Macmillan, 1974)編作的芭蕾。如今最為人熟知的是馬克米蘭為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編創的版本,於1974年3月7日在倫敦柯芬園劇院(Covent Garden Theatre)首演。由馬斯奈(Jules Massenet)作曲,尼克萊斯.喬治亞迪斯(Nicholas Georgiadis)舞台與服裝設計。馬克米蘭以普萊弗的小說為藍本,將瑪儂(Manon)與格魯騎士(Chevalier des Grieux)愛情悲劇,編創成三幕的芭蕾舞劇。第一幕以旅館的院落為背景,少女瑪儂(Manon)乘馬車抵達,與素未謀面的表哥雷思庫(Lescaut)相見,旅館的院落,來來往往穿著華麗的紅男綠女,吸引了瑪儂的注意力,也動搖了使她進入修道院的決心,此時一位英俊的騎士格魯出現在瑪儂的眼前,他驚於瑪儂的天姿,瑪儂對他也一見傾心,兩人隨即墜入熱戀中。第二幕在格魯的居處,瑪儂正幫助她的情人寫信,請求父親允許他和瑪儂結婚,但是表表哥雷思庫與他的朋友布雷丁尼(De Bretigny),帶來惡耗,謂格魯的父親將反對此姻緣並要帶回其子。瑪儂在極度的傷心之下決定離開格魯,從此放縱自己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第三幕描述瑪儂成為眾所周知的名妓,沉醉於金錢與名利的追逐遊戲中,但是當她聽到格魯要出家,正式成為牧師時,對他的愛情又死灰復燃,不顧一切的奔赴聖沙爾拜斯去找他的騎士。瑪儂的柔情動搖了格魯出家的意願,兩人重修舊情。只是在生活與家庭的壓力下,無法繼續維持這段戀愛,格魯因被控詐賭而遭逮捕,瑪儂因生活放蕩而遭驅逐出境,遞解途中兩人相見彷彿隔世,此時的瑪儂已病入膏肓,最後死在格魯的懷抱中。馬克米蘭將全劇的中心點置於四段的男女主角的雙人舞,這四段舞蹈顯示出他們之間前後不同的關係,其他的故事情節則交織在這四段舞蹈中。第一段雙人舞是他們的邂逅;第二段雙人舞是他們的熱戀;第三段是沒落;第四段是瑪儂之死。馬克米蘭選擇雙卡司的舞者來擔任此劇的演出,大衛.沃兒(David Wall)與安東尼.道爾(Anthony Dowell)輪流飾演騎士格魯,安拓娜.希伯利(Antoinette Sibly)與珍妮佛.彭尼(Jennifer Penney)輪流飾演瑪儂。
參照:
Horst Koegler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瑪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