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箜篌 - 教育百科
ˊ
kōng hóu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ōng hóu
解釋:
  1. 樂器名。一種古代的弦樂器。形狀類似瑟而較小,弦數不一,少只五根,多至二十五根。用木撥彈奏。
    【例】箜篌所彈奏出來的聲音高亢激越,驚天動地。 △空侯、坎侯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箜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ōng hóu
解釋:
樂器名,彈撥樂器。也稱為「空侯」、「坎侯」。漢武帝令樂人侯調始造空侯。《風俗通》、《通典》則說是侯調所作。因為制器的人姓侯,故名空侯。而其聲坎坎,亦有叫坎侯。形狀似瑟而較小,弦數不一,少至五根,多至二十五根。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等三種形制。現在新制的箜篌仿豎琴而製,有音箱,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絃樂隊中應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箜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ung Hou
作者: 郭玉茹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中國古老的撥弦樂器,有兩種形制:一、臥箜篌:又名空侯、坎侯,是漢武帝時樂人侯調所造。今有人認為初期的臥箜篌與琴、瑟、箏、筑等是同一種樂器,形如瑟而小,有長方形共鳴箱,在面板上粘有品位,柱如琵琶,七弦十餘柱,也有四、五、六、九弦的,以竹為身,用木撥彈奏。初用於雅樂,漢代用於清商樂,隋代用於燕樂,並逐漸流行於民間和少數民族地區,宋代失傳。晉時傳入朝 鮮,約在唐代傳入日本,在日本正倉院內曾存有唐傳臥箜篌。二、豎箜篌:分豎箜篌和鳳首箜篌兩種。豎箜篌又名胡箜篌、立箜篌、豎頭箜篌,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漢時經西域傳至中原地區。體曲長,大的豎抱於懷,兩手彈弦;小的左手執器,右手彈弦,後漢時為二十二弦,後有十四、二十、二十四、二十五弦,多以絲為弦,元代也有銅弦。後漢時用於宮廷,隋唐時用於龜茲、疏勒、西涼、高昌、高麗諸樂,宋時用於教坊,明朝亦用於宮廷,在敦煌壁畫中許多樂舞場面都有豎箜篌。約於六朝末傳入朝鮮,後經百濟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朝豎箜篌的殘器。鳳首箜篌原是印度弓型豎琴「維納」,約於東晉初經天竺傳入中原地區,曲頸,頸上有軫,隋唐時用於天竺、高昌、高麗、驃國等樂,約於明末在中國失傳,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為「桑高」。
參照: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箜篌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