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傳式記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作者: 黃金蘭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所謂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 memory)指的是對於個人相關的過去經驗或事件的記憶。它屬於情節式記憶(episodic memory),但包含了更多自我經驗的涉入;它同時也夾雜了事實性的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例如,我們可能記得第一次畢業旅行、放榜的時刻或自己從小到大唸過的學校名稱等等,這些在我們生命中的深刻經驗。自傳式記憶的回想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實地取向的,另一類是觀察者取向的。實地取向意指我們經歷了「心理時間的旅行」,猶如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事件發生的現場,不只記得事件內容,甚至還對周圍的場景,當時的聲音氣味等感官的感受以及情緒感受也能回憶出。此時的我是融入在整個場景中的,宛如再次身歷其境。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就會不自主的經歷到這類實地取向的記憶。所謂觀察者取向指的是,雖然我們也可以回想出事件內容,當時的場景等,但是此時的我猶如觀察者可以看到當時的我。既然是觀察者,傾向於有較少的感官及情緒感受。心理學研究發現有時採取這種觀察者取向的回憶負向事件可以避免不斷反芻,有機會產生新角度的思考。   人終其一生必然有無數的事件經驗,究竟對哪些事件,哪些年代會有較佳的自傳式記憶呢?自傳式記憶的特點通常為對個人具有重要意義的、生命的轉折點、或者是帶有強烈情緒感受的,對於這類事件我們往往有較難以忘懷的記憶。一般而言,我們對近期發生的事件記憶較佳,隨著時間消逝記憶會逐漸模糊。老年人卻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對近期發生的事件記憶較年輕人差,反而對於十幾到三十歲左右發生的事件記憶有躍升的狀況。此外,我們對過去發生過的正向事件有比較好的回憶,老年人的這種正向偏誤的記憶現象更為明顯。然而,憂鬱症患者,則沒有這類的正向偏誤。   並非所有重要事件都有清晰的記憶,研究發現我們對出生到兩三歲前發生的事情多不記得,這個現象被稱做「嬰兒失憶(infantile amnesia)」。我們也常有類似怎麼也回想不起童年好友姓名的經驗,而擔憂那些美好的時光已不復回憶,同時質疑自己的記憶力。不過,美國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在畢業二十五年後將高中同伴的舊照片和姓名匹對的正確性高達百分之八十幾;甚至在畢業四十年後的正確度還超過百分之七十。只要有適當的線索,我們的自傳式記憶遠比想像的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傳式記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