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然主義教育運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uralistic Education Movement
作者: 王連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然主義教育運動的興起,在西洋教育史上是近代教育趨向轉變進步的一線曙光,亦是促進教育革新與邁向「兒童中心教育」的一盞明燈。這個教育運動,以自然哲學為出發點,確認教育在教學生而非學科,教育實施需符應學生身心發展,及注重善用休閒的生活指導。自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倡導以來,其影響當時與後來教育的發展與革新,深遠而巨大。
  在西洋近代哲學與文化發展史上言,自然主義的發生,乃因其對抗當時社會文化所顯各方面生活、思想與行為,流於虛偽裝飾,失去真誠樸實的形式主義。這種自然主義思想,輸入教育實際中,自然引起對教育的形式主義一種很大的反動,痛惡矯揉做作的形式作風與行為惡習。因此,盧梭力主「順應自然」與 「返歸自然」為本的自然教育,積極倡導兒童中心的教育,而被尊稱為「近代兒童教育之父」。
  綜要地說,自然主義教育之所以能突破形式主義教育的虛飾成規,打開具自然哲理、抒發情感、個人本位及民主傾向等特質的教育新里程,在於其能掌握自然、人與事物三方面調和的教育原理;而奉行自然教育的理想則有以下幾點信念:
  1.人類秉諸自然天性的感情是美好的,人的思想與行為,順其天性感情的表露都是真誠的。
  2.人在自然狀態中,才真正享有自由與平等。
  3.只有在信守自然法則的社會,人才能確定所謂知識、理性、法律和道德的價值。
  4.人只有順應自然,回歸自然,才能順性發展,面向自己,找到真實的自我與人生。
  盧梭倡導自然教育,提供人的教育一條嶄新的正確之路,尤引導兒童教育一條符合身心發展的心理之路,是以伴隨自然教育發展而來新教育設施,主要有下列數項:
  1.個人主義的教育,可以說是強化盧梭自然教育的個人本位思想,而在教育設施上予以具體化。
  2.心理主義的教育,則是專注盧梭自然教育的天性感情論點,而在教育實施上注重兒童身心發展的必要措施及適當方法。
  3.泛愛主義的教育,也可以說是依據盧梭自然教育的原理,落實自然法教學實施,而以「泛愛學校」聞名於世。
  4.樸實的全人主義(naive totalism)的教育,亦可以說是依據盧梭自然教育調和自然、人、事物三者和諧原理,及回歸自然的終極之道,而重視整個人的自然「思無邪、志歸真」的發展,本質上是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實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然主義教育運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