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京衛武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武學是古代的軍事學校;始於宋代,而明代之武學設於兩京及各衛,因而有京衛武學之名。明代的兵制稱為「衛所兵制」,在地方以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為一所,五千六百人為一衛,而在各省(稱為布政使司)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掌管一省的軍隊。又全國軍隊統於五軍都督府,平時衛所軍解甲歸田,給田自養,有戰事時,由朝廷派總兵帶領衛所軍隊打仗。京衛武學之武生主要是武官應襲子弟;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1398),大寧等衛置儒學,教武官子弟,是明代首度由軍事行政單位設立學校給武官子弟就讀,然仍稱儒學,而非武學。至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成國公朱勇奏選驍勇都指揮等官五十一員,熟嫻騎射之幼官一百員,始命兩京建武學訓誨這批武生。不久又命各地方都司、衛所應襲子弟年十歲以上者,由提學官選送武學讀書,未有武學的地方,則送衛儒學或州縣儒學,稱為武生;即規定軍人子弟均須入學。憲宗成化中(1465~1487),命令所司歲終考試入學的武生,十年以上學無可取者,追廩還官,送營操練。孝宗弘治中(1488~1505),從兵部尚書馬文升之言,刊〔武經七書〕分散兩京武學及應襲舍人。世宗嘉靖中(1522~1566),將京城東之武學遷至皇城西隅廢寺,以便大小武官子弟及勳爵新襲者,肄業其中,並以文武重臣教習。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依照兵部所議,武庫司復設主事一員,管理武學;教官升堂,遵會典之例,都指揮執弟子禮,並規定於程式中。至思宗崇禎十年(1637),令天下府、州、縣學皆設武學生員,提學官一體考取,然當時大勢已去,時局紛亂,並無實效。
  明代京衛武學重視儒家經典,其學科有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五經、〔武經七書〕、百將傳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京衛武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