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揭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ㄢㄎㄞㄌㄚㄎㄞㄖㄨˊ:「ㄐㄧㄝㄇㄨˋ」、「ㄐㄧㄝㄊㄡˊㄍㄞˋ」。
  2. ㄍㄨㄥㄎㄞㄅㄧㄠˇㄌㄡˋㄔㄨㄌㄞˊㄖㄨˊ:「ㄐㄧㄝㄌㄨˋ」、「ㄐㄧㄝㄈㄚ」、「ㄐㄧㄝㄒㄧㄠˇ」、「ㄐㄧㄝ穿ㄔㄨㄢ」、「ㄐㄧㄝㄕˋ」。
  3. ㄐㄩˇㄑㄧˇㄍㄠㄐㄩˇㄖㄨˊ:「ㄐㄧㄝ竿ㄍㄢㄑㄧˇㄧˋ」。
  4. ㄅㄚˇㄋㄧㄢˊㄗㄞˋㄨˋㄊㄧˇㄕㄤˋㄇㄧㄢˋ˙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ㄒㄧㄚˋㄖㄨˊ:「ㄐㄧㄝㄍㄠㄧㄠˋ」、「ㄐㄧㄝㄒㄧㄚˋㄅㄧˋㄅ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ē
解釋:
  1. 舉起、高舉。
    【例】高揭義旗、揭竿而起
  2. 公開表露出來。
    【例】揭短、揭底、揭曉
  3. 掀起、拉開。
    【例】揭蓋、揭簾、揭幕
  4.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ē
解釋:
[動]
1.舉、高舉。如:「高揭義旗」、「揭竿而起」。《戰國策.齊策四》:「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2.公開表露出來。如:「揭露」、「揭短」、「揭底」、「揭曉」。
3.掀開、拉開。如:「揭幕」、「揭鍋蓋」。唐.韓偓〈復偶見三絕〉之三:「半身映竹輕聞語,一手揭簾微轉頭。」
4.把黏在物體上面的東西撕下。如:「揭膏藥」、「揭瘡巴」、「揭下壁報」。
5.肩負。《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唐.杜光庭《虯髯客傳》:「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名]
姓。如唐代有揭鎮,清代有揭暄。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提起衣襟。《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四下.黔遊日記二》:「道中水漫數寸,仍揭而溯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khi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