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頗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ㄣˋㄏㄣˇㄈㄟㄔㄤˊㄖㄨˊ:「ㄆㄛˇㄍㄢˇㄒㄧㄥˋㄑㄩˋ」、「ㄆㄛˇㄨㄟˊㄎㄜˇㄍㄨㄢ」、「ㄆㄛˇㄧㄡˇㄔㄥˊㄧˋ」、「ㄆㄛˇㄧㄡˇㄐㄧㄢˋㄉㄧˋ」。
  2. ㄑㄧㄥㄒㄧㄝˊㄅㄨˊㄓㄥˋㄖㄨˊ:「ㄆㄧㄢㄆㄛ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甚、很、非常。
    【例】頗感心慌、頗為可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形]
不平正。如:「偏頗」。《楚辭.屈原.離騷》:「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副]
1.略微。《史記.卷一三.三代世表.太史公曰》:「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秦世不文,頗有雜賦。」
2.甚、很、非常。唐.王維〈終南別業〉詩:「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清.袁枚〈答靖海侯〉:「自知獲戾,頗覺悚惶。」
3.可。表疑問的語氣。《晉書.卷七九.謝安傳》:「既出,(桓)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洛陽伽藍記.卷三.菩提寺》:「上古以來,頗有此事否?」
4.不可。通「叵」。《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降魔變文》:「過去百千諸佛,皆曾止住其中,說法度人,量塵沙而頗算。」
[名]
姓。如明代有頗廷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ó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ㄆㄛ

1. 頭不正。《說文解字.頁部》:「頗,頭偏也。」

2. 不平正。如:「偏頗」。清.段玉裁《說文解字.頁部.頗字》注:「引伸為凡偏之偁。」《玉篇.頁部》:「頗,不平也,偏也。」東周戰國.屈原〈離騷〉:「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3. 邪惡、邪僻。《書經.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清.孫星衍.疏:「頗者,《廣雅.釋詁》云:『邪也。』」唐.韓愈〈行箴〉:「行也無邪,言也無頗。」

㈡ㄆㄛˇ

1. 略微。《史記.卷一三.三代世表.太史公曰》:「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秦世不文,頗有雜賦。」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然而每見文士,頗讀兵書,微有經略。」

2. 甚、很、非常。《三國志.卷九.魏書.諸夏侯曹傳.曹仁》:「太祖之破袁術,仁所斬獲頗多。」唐.王維〈終南別業〉詩:「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清.袁枚〈答靖海侯〉:「自知獲戾,頗覺悚惶。」

3. 可。表疑問語氣。《集韻.去聲.過韻》:「頗,一曰:『疑辭。』」《晉書.卷七九.列傳.謝安》:「既出,(桓)溫問左右:『頗嘗見我有如此客不?』」《洛陽伽藍記.卷三.菩提寺》:「上古以來,頗有此事否?」

4. 不可。通「叵」。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頃何以自娛,頗復有所述造不,東望於邑,裁書敘心。」《敦煌變文.降魔變文》:「過去百千諸佛,皆曾止住其中,說法度人,量塵沙而頗算。」

5. 姓。如明代有頗廷相。

注音: ㈠ㄆㄛ ㈡ㄆㄛ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頗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