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協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ˊ
  • 部首外筆畫 6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xié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ㄥˋㄊㄨㄥˊㄧˋㄑㄧˇㄖㄨˊ:「ㄊㄨㄛˇㄒㄧㄝˊ」、「ㄒㄧㄝˊㄕㄤ」、「ㄒㄧㄝˊ調ㄊㄧㄠˊ」、「ㄊㄨㄥˊㄒㄧㄣㄒㄧㄝˊㄌㄧˋ」。
  2. ㄈㄨˇㄓㄨˋㄖㄨˊ:「ㄒㄧㄝˊㄓㄨˋ」、「ㄒㄧㄝˊㄌ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é
解釋:
  1. 和睦、融洽。
    【例】協和
  2. 一起、共同。
    【例】協商、協同、同心協力
  3. 輔佐、幫助。
    【例】協助、協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é
解釋:
[動]
1.和合。如:「協同」、「同心協力」。《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臣聞天地協氣而萬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
2.輔助、幫助。如:「協助」、「協理」。
3.服從、悅服。如:「協服」。《國語.齊語》:「大國慚媿,小國附協。」
[副]
共同。如:「協議」、「協商」、「協調」。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a̍h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hia̍p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合在一起、共同。如:「協同」、「同心協力」。《說文解字.劦部》:「協,眾之同和也。」《書經.盤庚下》:「罔罪爾眾,爾無共怒,協比讒言予一人。」漢.孔安國.傳:「今我不罪汝,汝勿共怒我,合比凶人而妄言。」《國語.周語上》:「稷則徧戒百姓,紀農協功。」三國吳.韋昭.注:「協,同也。」

2. 和諧、相契合。如:「協韻」。《書經.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漢.孔安國.傳:「言天下眾民皆變化從上,是以風俗大和。」《國語.鄭語》:「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三國吳.韋昭.注:「協,和也。言能聽知和風,因時順氣,以成育萬物,使之樂生者也。」宋.劉克莊〈賀新郎.鬢雪今千縷〉詞:「老去山歌尤協律,又何須、手筆如燕許。」

3. 服從、悅服。《爾雅.釋詁》:「協,服也。」晉.郭璞.注:「皆為喜而服從。」宋.邢昺.疏:「協者,和合而服也。」《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國語.齊語》:「大國慚媿,小國附協。」

4. 輔助、幫助。如:「協助」、「協理」。《宋書.卷二.武帝本紀中》:「所以協輔皇家,永隆藩屏。」

5. 明清之兵制單位,為副將所屬。《明史.卷二一二.戚繼光列傳》:「分所部十二區為三協,置副將一人,分練士馬。」《清朝文獻通考.卷一七九.兵考一》:「各鎮標統轄各協及各營。」

注音: ㄒ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協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