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ē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ē |
解釋:
[動] 1.舉、高舉。如:「高揭義旗」、「揭竿而起」。《戰國策.齊策四》:「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2.公開表露出來。如:「揭露」、「揭短」、「揭底」、「揭曉」。 3.掀開、拉開。如:「揭幕」、「揭鍋蓋」。唐.韓偓〈復偶見三絕〉之三:「半身映竹輕聞語,一手揭簾微轉頭。」 4.把黏在物體上面的東西撕下。如:「揭膏藥」、「揭瘡巴」、「揭下壁報」。 5.肩負。《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唐.杜光庭《虯髯客傳》:「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名] 姓。如唐代有揭鎮,清代有揭暄。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ì |
解釋:
[動] 提起衣襟。《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四下.黔遊日記二》:「道中水漫數寸,仍揭而溯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ㄧㄝ 1. 舉、高舉。如:「高揭義旗」、「揭竿而起」。《說文解字.手部》:「揭,高舉也。」《戰國策.齊策四》:「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遇其友曰:『孟嘗君客我。』」漢.張衡〈西京賦〉:「豫章珍館,揭焉中峙。」 2. 掀起、拉開。如:「揭幕」、「揭鍋蓋」。唐.韓偓〈復偶見三絕〉詩三首之三:「半身映竹輕聞語,一手揭簾微轉頭。」唐.韋莊〈江城子.恩重嬌多情易傷〉詞:「緩揭繡衾抽皓腕。」 3. 披露。如:「揭露」、「揭短」、「揭底」、「揭曉」。《詩經.大雅.蕩》:「人亦有言,顛沛之揭。」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吏人遂書榜揭於市。」 4. 肩負、挑負。《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唐.杜光庭〈虯髯客傳〉:「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5. 高亢。唐.貫休〈新猿〉詩:「風清聲更揭,月苦意彌哀。」明.陳繼儒《珍珠船》卷一:「皆自撰詞,使揭聲而鳴唱。」 6. 標誌。漢.張衡〈東京賦〉:「大室作鎮,揭以熊耳。」晉.郭璞〈江賦〉:「峨嵋為泉陽之揭,玉壘作東別之標。」 7. 姓。如唐代有揭鎮,清代有揭暄。 ㈡ㄑㄧˋ 褰衣、提起衣裳之下擺。《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四下.黔遊日記二》:「道中水漫數寸,仍揭而溯之。」 |
|
注音: | ㈠ㄐㄧㄝ ㈡ㄑㄧ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揭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