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救世軍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jiù shì jū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ù shì jūn
解釋:
泛世界基督教教會的一支。西元一八六五年,由英國牧師威廉.布斯(William Booth)在倫敦東區創立,以傳教及救濟貧窮為宗旨。一八七八年起,仿軍事化的組織管理教會,教徒稱為「軍兵」,教士稱為「軍官」,而於一八八○年正式定名為「救世軍」。以後又發展至歐美各國,並於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救世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alvation Army
作者: 查時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救世軍為基督新教中的一個從事傳教與社會服務的組織,由於也建立教會,吸收信徒,故也被視為基督新教的一個宗派。其創始人為英國的卜維廉(William Booth, 1829~1912),原為循道公會的牧師,後來脫離公會,出而在倫敦的下層民眾中間傳教,得著許多信徒,一八七八年正式把舊組織擴大,並模仿軍隊的建制,成立了名叫「救世軍」的新組織。在救世軍的組織中,稱其教徒為軍兵,教士為軍官,並有軍階與軍銜,卜維廉自任為總司令,軍官有統一的制服,還設計有軍旗,並組有銅管軍樂隊,與一般軍隊極相類似;在基督新教的宗派組織中的確是獨樹一幟。
  論及救世軍的信仰,與基督新教傳統信仰一致,相信〔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相信三位一體論,相信人因信可稱義,靈魂不朽,身體復活與最後審判等基要道理;但對諸種聖事則排斥之;對社會極關愛,尤其是對社會下層的民眾,認為在拯救其靈魂之同時,也要滿足其身體上之需要,故救世軍極致力於社會救濟工作,其慈善濟貧服務,範圍遍及全球。救世軍於成軍後不久,就由英國傳入美國,再傳之於加拿大、印度、澳洲及紐西蘭等地,而於一九一六年傳來中國,於今已傳布在七十餘個國家,而其成員據稱在二百萬人左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救世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