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本質 - 教育百科
ˇ
ˊ
běn zh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ěn zhí
解釋:
  1. 人或事物的根本性質。
    【例】法律的本質是公平與正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本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似詞: 實質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ěn zhí
解釋:
1.事物本身原有的根本屬性。如:「這件事的本質,並不如你想像的單純。」《紅樓夢》第八六回:「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瓏剔透,本質就不堅了。」
2.人的本性。如:「他的本質不壞。」《南齊書.卷二五.列傳.張敬兒》:「朕猶謂恩義所感,本質可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本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ssence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本質是事物(thing)所具有的最基本且永久不變的性質,與物之偶然性(accidents)相對;一物之所以為一物,是因其具有此本質。本質是辨識事物之主要標準與依據;在哲學中,各家的觀點頗有不同。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本質是形式或物之質(substratum),成為具體存在。經院學派(scholastics)認為本質就是個別事物的性質,與實質(substance)不同,實質是物之質;本質加上物之質,才成為個別的物。經院學派的說法,持繼到笛卡爾(R. Descartes)時未變。康德(I. Kant)以為本質由觀念決定,可能與實在(reality)不符,但是實際經驗的物性則不會有誤。
  當本質與「存在」(existence)並論時,所牽涉的哲學問題與宗教哲學中證明上帝存在的存有論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及沙特(J.-P. Sartre, 1905~1980)的存在主義有關。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均接受本質與存在兩個概念不同;某些符號所指的事物,如「龍」有其指說的本質,但實際上卻不存在。可以確定的是,凡存在之物均有其本質。支持存有論論證的人基本上同意上述觀點,但主張在「上帝」這個概念上,本質與存在卻是同一的;認為上帝這一概念不僅告訴了我們上帝的本質,也肯定了上帝的存在。反對存有論論證的人,則認為如此的論證混淆了本質與存有這兩概念在邏輯上的分別。
  沙特的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先於其本質。在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和心靈哲學中,人的本質是理性和社會性,換言之,人是理性的社會動物;人的本質既是如此,人的存在及其生活就應顯示人的本質。沙特則認為人一出生時,並沒有帶來什麼本質,人的本質的出現是在人的存在之後才產生。沙特的主張有兩點重要含義:第一,他否定上帝創造人這個主張,假如人是上帝所創造,那麼人的本質就會先於存在;第二,他否定決定論(Determinism),認為人有真正選擇的機會,來開創自已的生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本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本性】
對應華語: 本質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本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性質素質本質 相關客家語 本質
相似詞 性質、實質、本色 相反詞 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