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鮮 - 教育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少、寡。如:「鮮少」、「鮮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鮮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ān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ǎ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ān |
解釋:
[名] 1.魚、活魚。《老子》第六○章:「治大國若烹小鮮。」宋.張元幹〈水調歌頭.平日幾經過〉詞:「調鼎他年事,妙手看烹鮮。」 2.剛宰殺的鳥、獸等。《文選.左思.蜀都賦》:「割芳鮮,飲御酣。」 3.泛稱新鮮美味的食物。如:「時鮮」、「嘗鮮」、「海鮮」。《紅樓夢》第七回:「咱們送他的,趁著他家有年下送鮮的船去,一併都交給他們帶了去罷。」 4.姓。如五代時後蜀有鮮思明。 [形] 1.滋味甜美。如:「這湯真鮮。」唐.權德輿〈拜昭陵過咸陽墅〉詩:「村盤既羅列,雞黍皆珍鮮。」 2.新鮮的、清新的。如:「鮮嫩」、「鮮花」。 3.色彩明亮光豔。如:「顏色鮮明」。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二六:「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 4.新奇、有趣、好玩。如:「他的話很鮮。」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ǎn |
解釋:
[副] 少。如:「鮮見」。《文選.曹丕.典論論文》:「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宋.周敦頤〈愛蓮說〉:「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動] 盡。《易經.繫辭上》:「故君子之道鮮矣。」 [形] 早死、非壽終的。《左傳.昭公五年》:「葬鮮者自西門。」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shinn
|
解釋:
|
|
音讀: | sian |
音讀: | sián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鮮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