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心〕 - 教育百科
〔 | |
大 | |
心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心〕是張載(橫渠)所作〔正蒙〕中的一篇篇名;篇中開始便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張載認為心是「知」的官能,知要求其全備,猶如天地之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就要把萬物盡數容納在「知」中,勿使其有遺漏,如是大的心,便像天心一樣(後來陸象山說「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頗近此意。),若心中還有不知之物,便等於此不知之物在心之外,心便有了缺欠之處,便不成其為大了。他的主張,從求知方面說,是要人開闊胸襟,盡量求知,所知越多,即是心的容量越大。同時他否定了經驗的知識,認為「見聞之知」,不是德性之知,這一點朱子極不同意,朱子認為人在學習時,當然先要求見聞之知,待到窮盡事物之理,然後能脫然貫通,體會到一事一物固然有一事一物之理,通萬事萬物之理後,可以領悟出根本上都只是一個道理,這是孟子盡心知性以知天的本意。另一方面,見聞之知可能有害放大心,是有人受了見聞的影響,不再深入探討,等於心受到見聞的桎梏,才是有害的。換言之,即是侷限於一偏之知,自然偏而不全。又所謂「有外之心」,朱子說是「私意」,私意不但在道德認知方面足以「害公」,就在一般的知上,有了私意,便會有扞格不入之處,又似乎為張載所說的「成心」。 張載在同篇中即說到:「成心忘,然後可與於道。化則無成心矣。成心者意之謂與!無成心者,時中而已矣。」所謂「成心」近似「成見」,有成見便占據了心中的空間,便不同於廓然大公的狀況,有些事物便不能進入,而壅塞了「知」的進路,與在求知方面要求客觀容物,有同樣的道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心〕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