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秉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ㄕㄡˇㄓˊㄨㄛˋㄖㄨˊ:「ㄅㄧㄥˇㄓㄨˊ」、「ㄅㄧㄥˇㄅㄧˇㄓˊㄕㄨ」。
  2. ㄓㄨˇㄔˊㄓㄤˇㄨㄛˋㄖㄨˊ:「ㄅㄧㄥˇㄓㄥˋ」、「ㄅㄧㄥˇㄍㄨㄛˊ」、「ㄅㄧㄥˇㄍㄨㄥㄔㄨˇㄌㄧˇ」。
  3. ㄍㄨˇㄉㄞˋㄐㄧˋㄙㄨㄢˋㄖㄨㄥˊㄌㄧㄤˋ˙ㄉㄜㄉㄢㄨㄟˋㄧˋㄅㄧㄥˇㄉㄥˇㄩˊㄕˊㄌㄧㄡˋㄏ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秉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ǐng
解釋:
  1. 用手執握。
    【例】秉燭、秉筆直書
  2. 主持、掌握。
    【例】秉政、秉國、秉公處理
  3. 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一秉等於十六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ǐng
解釋:
[名]
1.成把、成束的穀物。《說文解字.又部》:「秉,禾束也。」《詩經.小雅.甫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南朝梁.范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
2.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十六斛為「一秉」。《集韻.上聲.梗韻》:「秉,或曰粟十六斛為秉。」《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3.權柄。通「柄」。《管子.小匡》:「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傳》:「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
4.姓。如漢代有秉寬。
[動]
1.用手執握。《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2.保持、堅持。唐.皇甫冉〈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詩:「秉節身常苦,求仁志不違。」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魔障套.三煞〉:「這相公主見宏深,秉心仁恕。」
3.主持、掌握。《詩經.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冢宰,總秉眾務,收密權。」
4.根據、依循。如:「秉公處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í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成把、成束之穀物。《說文解字.禾部》:「秉,禾束也。」《詩經.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南朝梁.范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

2. 執握、操持。如:「秉筆直書」。《玉篇.又部》:「秉,持也。」《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3. 持守、保有。《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漢.鄭玄.箋:「民所執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紅樓夢》第七九回:「愛自己尊若菩薩,待他人穢如糞土,外具花柳之姿,內秉風雷之性。」

4. 主持、掌握。《詩經.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四方是維。」《新唐書.卷八四.列傳.李密》:「(王儒信)勸讓自為大塚宰,總秉眾務,收密權。」

5. 根據、依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是以立範運衡,宜明體要,必使理有典刑,辭有風軌,總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精忠岳傳》第七三回:「故特請諸公到此,三曹對案,以明天地鬼神,秉公無私,但有報應輕重遠近之別耳。」

6. 量詞。古代計算容量之單位。十六斛為「一秉」。《集韻.上聲.梗韻》:「秉,或曰粟十六斛為秉。」《論語.雍也》:「冉子與之粟五秉。」

7. 通「柄」:

⑴ 器物之把柄。《史記.卷二七.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⑵ 權柄。《管子.小匡》:「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列傳.蔡澤》:「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唐.司馬貞.索隱引服虔曰:「秉,權柄也。」

8. 姓。如漢代有秉寬。

注音: ㄅㄧㄥ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