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文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 zhòng wén huà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大眾文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à zhòng wén huà |
解釋:
1.社會大眾所欣賞、接受或消費的通俗文化。 2.相較於流行文化與通俗文化,大眾文化一詞較具貶義,前二者指涉與精英文化有所區隔的文化表現,後者則指涉在資本主義媒介工業主導下,被動塑造的非精緻文化形式與風格。參見「大眾社會」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大眾文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ass Culture |
作者: | 宋明順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眾文化的最簡單定義為「大眾的文化」(the culture of the masses),或是大眾媒體所傳播的文化;是大眾社會(mass society)的文化形態。兩者之間有如唇齒一般,關係密切。 在傳統社會中,文化大致可區別為高級文化(high culture)或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與通俗文化(folk culture,亦可譯為俗民文化)兩種。前者乃由文化精英(cultural elite)繼承過去優秀的文化遺產,加以洗練,向更高境界發展的文化;通常只為少數統治貴族或文化精英所享受,與普通人很少關聯。而後者乃是從現實生活中,由一般人民基於智慧及情感等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模式,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眾文化乃現代社會的產物。大眾社會的出現,使大眾文化得以發展;各種大眾媒體及大眾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更提供了大眾文化蓬勃發展的可能性。大眾文化乃是以現代的大眾傳播媒體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新文化,無現代的大眾傳播媒體(特別是電視),不可能有今日大眾文化的充斥及泛濫現象。 與傳統社會的文化形態(特別是高級文化)比較,大眾文化有如下較為進步的一面: 1.實現文化機會均等的人類理想:是歷史上首次打破階級藩籬及地理隔閡,廣大群眾不分階級、職業、種族、教育程度等,都能普遍參與的文化。2.縮短大眾與文化精英的距離:使大眾有機會接觸到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的具藝術才華的文化精英的作品。3.普遍提升大眾的知識水準:大眾文化使大眾有更多、更迅速地獲得各種資訊及知識的機會,知識不再是少數文化精英的專利品。4.促進和諧及安定的社會生活:大眾文化提供共同的經驗及價值觀,增加民眾心理的共同性;是社會成員增進彼此了解,從而產生同情心、共識及共感的必要條件。由此可知,大眾社會的出現,給人類帶來一個頗具潛力的發展可能性。對一般大眾而言,可能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光明時代的來臨。可是事實並沒有這麼樂觀而順利。新出現的大眾文化,積極面尚未充分展現,消極面卻已暴露無遺。常為人譴責的缺點是:營利性、庸俗性、煽情性、消極性、從眾性(conformity)等。在大眾流行文化風靡激盪之下,大眾沈迷在非現實的情緒世界中,在幻想裡自我陶醉,喪失批判現實及改革世界的能力。拉札裴爾(Paul T. Lazarsfeld)曾批評這種大眾文化為「社會的麻醉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眾文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