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味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ㄜˊ˙ㄊㄡㄆㄧㄣˇㄔㄤˊㄕˊㄨˋ˙ㄉㄜㄍㄢˇㄐㄩㄝˊㄖㄨˊ:「ㄨㄟˋㄐㄩㄝˊ」、「ㄨㄟˋ」、「ㄊㄧㄢˊㄨㄟˋ」、「ㄕˊㄅㄨˋㄨㄟˋ」。
  2. ㄅㄧˊ˙ㄗㄨㄣˊㄉㄨㄥ西˙ㄒㄧ˙ㄉㄜㄍㄢˇㄐㄩㄝˊㄖㄨˊ:「ㄑㄧˋㄨㄟˋ」、「ㄔㄡˋㄨㄟˋ」、「ㄒㄧㄤㄨㄟˋ」、「ㄍㄨㄞˋㄨㄟˋ」、「ㄧˋㄨㄟˋ」。
  3. ㄋㄟˋㄒㄧㄣ˙ㄉㄜㄍㄢˇㄕㄡˋㄖㄨˊ:「ㄧˋㄨㄟˋ」、「ㄑㄩˋㄨㄟˋ」、「ㄩㄣˋㄨㄟˋ」。
  4. ㄧㄢˊㄐㄧㄡˋㄊㄧˇㄏㄨㄟˋㄖㄨˊ:「ㄨㄢˊㄨㄟˋ」、「ㄒㄧˋㄒㄧˋㄊㄧˇㄨㄟˋ」、「ㄋㄞˋㄖㄣˊㄒㄩㄣˊㄨㄟˋ」。
  5. ㄘㄞˋㄧㄠˊㄖㄨˊ:「ㄕㄢㄓㄣㄏㄞˇㄨㄟˋ」。
  6. ㄎㄡˇㄨㄟˋ:①ㄨㄟˋㄖㄨˊ:「ㄓㄜˋㄉㄠˋㄘㄞˋ˙ㄉㄜㄎㄡˇㄨㄟˋㄅㄨˊㄘㄨㄛˋ。」②ㄉㄨㄟˋㄕˊㄨˋ˙ㄉㄜㄒㄧˇㄏㄠˋㄖㄨˊ:「ㄖˋㄅㄣˇㄌㄧㄠˋㄌㄧˇ˙ㄉㄜㄑㄧㄥㄉㄢˋㄗㄨㄟˋㄉㄨㄟˋㄨㄛˇ˙ㄉㄜㄎㄡˇㄨㄟˋ。」③ㄉㄨㄟˋㄕˋㄨˋ˙ㄉㄜㄞˋㄏㄠˋㄖㄨˊ:「ㄓㄜˋㄧㄤˋㄗㄨㄛˋㄓㄥˋㄏㄜˊㄊㄚ˙ㄉㄜㄎㄡˇㄨㄟˋ。」
  7.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ㄕˊㄨˋㄏㄨㄛˋㄓㄨㄥㄧㄠ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ㄘㄞˋㄨˇㄨㄟˋ」、「ㄧㄠˋㄅㄚ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èi
解釋:
  1. 舌頭嚐東西所得到的感覺。
    【例】口味、津津有味
  2. 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
    【例】香味、臭味
  3. 感受、旨趣、意義。
    【例】趣味、禪味
  4. 量詞。計算食物或中藥的單位。
    【例】菜五味、藥八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èi
解釋:
[名]
1.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如:「食不知味」、「酸、甜、苦、辣、鹹稱為五味。」《孫子.勢》:「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2.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如:「香味」、「怪味」、「臭味」。
3.感受、旨趣、意義。如:「趣味」、「禪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是以往者雖舊,餘味日新。」《紅樓夢》第一回:「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4.量詞。計算食物或中藥的單位。如:「菜五味」、「藥八味」。《左傳.哀公元年》:「昔闔盧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改用一個丸劑的方子,加入幾味袪風的藥。」
5.菜餚。如:「山珍海味」。《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往年已敕郡國,異味不得有所獻御,今猶未止,非徒有豫養尊擇之勞。」
[動]
1.品嘗。《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葷,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
2.研究、體察。如:「玩味」、「耐人尋味」。《文選.班固.答賓戲》:「委命供己,味道之腴。」《三國志.卷四五.蜀書.楊戲傳》:「抗志存義,味覽典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氣味、味道。
  2. [[量] ] 計算中藥的單位。
  3. 味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東西嚐起來的感覺。如:「食不知味」、「酸、甜、苦、辣、鹹稱為五味。」《說文解字.口部》:「味,滋味也。」《孫子.勢》:「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列子.湯問》:「碧樹而冬生,實丹而味酸。」

2. 品嚐、吃。《荀子.哀公》:「黼衣黼裳者不茹葷,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韓非子.難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

3. 菜餚。如:「山珍海味」。《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往年已敕郡國,異味不得有所獻御,今猶未止,非徒有豫養尊擇之勞。」

4. 東西聞起來的感覺。如:「香味」、「怪味」、「臭味」。《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安老爺但覺一股子奇香異氣,又像生麝香味兒,又像松子兒味兒。」

5. 感受、旨趣、意義。如:「趣味」、「禪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宗經》:「是以往者雖舊,餘味日新。」《紅樓夢》第一回:「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6. 研究、體察。如:「玩味」。《三國志.卷四五.蜀書.鄧張宗楊傳.楊戲》:「抗志存義,味覽典文。」漢.班固〈答賓戲〉:「委命供己,味道之腴。」

7. 量詞。計算食物或中藥之單位。如:「菜五味」、「藥八味」。《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八:「貧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尋幾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未知可否?」《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改用一個丸劑的方子,加入幾味袪風的藥。」

注音: 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