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并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ㄍㄢ
  • 部首外筆畫 3
  • 總筆畫 6
  • 漢語拼音 [一]bīng[二]bì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ㄜˊㄅㄧㄥˋㄊㄨㄥㄅㄧㄥˋ」。ㄖㄨˊ:「ㄅㄧㄥˋㄌㄧˋ」、「ㄏㄜˊㄅㄧㄥˋ」。
  2. ㄐㄧㄢ一ㄡˇㄊㄨㄥㄅㄧㄥˋ」。ㄖㄨˊ:「ㄐㄧㄢㄅㄧㄥˋ」、「ㄅㄧㄥˋㄊㄨ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并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ng
解釋:
  1. 兼有。通「併」。
    【例】并吞、兼容并蓄
  2. 一齊。通「並」。
  3. 用於否定詞之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帶有反駁的意味。通「並」。
  4. 而且。通「並」。
注音:
漢語拼音: bīng
解釋:
  1. →并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ng
解釋:
[動]
1.合。通「併」。《文選.曹冏.六代論》:「自此之後,轉相攻伐,吳并於越,晉分為三魯,滅於楚,鄭兼於韓。」
2.兼有。《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喜懼參并,悲慚哽結。」《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副]
1.一齊。通「並」。《戰國策.燕策二》:「(蚌、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文選.左思.吳都賦》:「蓋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2.用於否定詞之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帶有反駁的意味。通「並」。如:「你以為他笨,我并不認為如此。」
[連]
而且。通「並」。如:「我支持這項決定,并加以宣導。」
注音:
漢語拼音: bīng
解釋:
[名]
1.參見「并州」條。
2.大陸地區山西省太原市的別稱。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ㄧㄥˋ

1. 合。通「併」。《說文解字.从部》:「並,相從也。」清.段玉裁.注:「合也,兼也。」《玉篇.从部》:「並,合也。」《荀子.仲尼》:「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漢書.卷五一.賈鄒枚路列傳.枚乘》:「明蘇秦之約,厲荊軻之威,併力一心以備秦。」三國魏.曹冏〈六代論〉:「自此之後,轉相攻伐,吳並於越,晉分為三,魯滅於楚,鄭兼於韓。」

2. 兼有。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喜懼參並,悲慚哽結。」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

3. 一齊。通「並」。《字彙.干部》:「並,並也、皆也。」《左傳.昭公六年》:「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並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戰國策.燕策二》:「(蚌、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晉.左思〈吳都賦〉:「蓋象琴竹並奏,笙竽俱唱。」

4. 而且。通「並」。如:「我支持這項決定,並加以宣導。」

5. 用於否定詞之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帶有反駁意味。通「並」。如:「你以為他笨,我並不認為如此。」

㈡ㄅㄧㄥ

1. 地名。并州,古十二州之一。虞舜以今大陸地區河北省舊正定、保定及山西舊太原、大同等府為并州,周制同虞。漢以今大陸地區山西省及陝西舊延安、榆林等府地為并州,北朝至唐則專以今大陸地區山西省舊太原府為并州。

2. 大陸地區山西省太原市之別稱。

注音: ㈠ㄅㄧㄥˋ ㈡ㄅㄧㄥ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并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