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團體凝聚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oup Cohesiveness
作者: 王秋絨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團體凝聚力具有三種不同的意義:一指團體的吸引力;二指團體成員參與團體的強烈動機所形成的氣氛;三指團體成員共同努力時的合作程度。這個概念是研究團體動力的主要概念;范士庭(L. Festinger)則以綜合性的觀點,將它界定為:促使成員願意留在團體中的各種力量的整體結果。如以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莫瑞諾(J.L. Moreno)的看法,則足以「團體凝聚指數、對所屬團體的親近率、成員間彼此的吸引率與排斥率」為衡量團體聚力的指標。關於這些指標的算法,請參照社會測量指數。
  團體凝聚力主要是來自團體的吸引力及各團體吸引力比較的結果,其凝聚力的高低與下列四項團體凝聚力形成的條件有關:(1)團體具有那些激勵成員的特性?(2)成員參與團體的動機如何?(3)成員預期參與團體的成效如何?(4)與其他團體比較,成員對團體的期待如何?
  要增進團體成員的凝聚力,首要提高成員參與的動機,確立團體激勵成員的參與動機及成員彼此合作的有效策略,提供成員滿足參與團體的需求,同時增進團體溝通、互動的機會,並適時地與外團體進行必要的競爭。
  團體凝聚力很高的團體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的影響力:
  1.團體凝聚力愈高,成員的流動力愈低,團體吸引力愈高。
  2.高凝聚力的團體對成員的影響力比低凝聚力的團體大。換句話說,團體的凝聚力與團體影響力或權力成正比關係。
  3.團體凝聚力會增加成員對團體活動的參與,缺席率較低,溝通愈頻繁;團體意識及團隊精神很高。
  4.團體凝聚力高的團體,成員在團體中的安全感較高。依據貝披同及萊希林(A. Pepitone & G. Reichling)的研究,發現在高凝聚力的團體中,成員彼此較能自由地表達其怒氣,而較少壓抑。
  5.團體凝聚力與生產力有關,而凝聚力與生產力的關係呈正相關、零相關或負相關,需視團體生產的東西性質及團體其他條件而定。有時凝聚力愈大,生產力愈高;有時低凝聚力的團體,卻有高的生產力;有時在高凝聚力的團體,卻出現低生產力。在其他情況下,凝聚力與生產力可能呈曲線關係,中等凝聚力的團體反而出現高生產力,低凝聚力的團體出現低生產力,而在高凝聚時則出現中或低等生產力。
  綜上所述,團體凝聚力低的團體,團體對成員的影響力較高凝聚力的團體少。準此,增加團體的凝聚力是發揮團體功能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常為學校、企業界、行政組織的領導人員運用來促進組織效率的主要途徑之一。同時團體工作者、輔導者及班級導師如了解團體凝聚力的形成過程與提高的方法,當可增加其工作及教學成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團體凝聚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