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è q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社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è qū |
解釋:
一些人以自由結合的方式所居住的特定區域。此範圍內的每一分子,皆可共享區域內所有的服務與利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社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mmunity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區是指一群人居住於一特定範圍內,而且他們共享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利益。此名詞應用很廣,其範圍從獨立自足的農村社區以至於「人類社區」,從桃園的「五權社區」,以至於哈佛 「學人社區」從郊區開發者所開闢的「社區」以至於退伍軍人在市議會要求設立的「社區」。「社區」與「里鄰」不同,它不只含有地理上的關係,還需要它的成員對該地區、他們彼此間、以及成為一個社區本體的自我意識方面的認定。社區因成員獲致共同的利益、經驗、根源。社區也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況,每一份子都有他的居所,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合作而非競爭與衝突。 在台灣近來興起了社區意識,而文建會又以社區總評營造來建立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感及地區意識。此一社區意識可以轉化為愛鄉土愛環境之力量可與環保運動相結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Community |
作者: | 黃振隆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區 」一詞源自拉丁文Communis,意即伴侶或共同關係和感情。十九世紀以後,社會學家才逐漸確定其概念架構。惟其定義至今仍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社區係指有共同關係與功能的一個區域;部分學者認為社區乃是具有特定的地理界限、人群的心理結合及社會組織的一個基本單位。簡言之,社區係指具有共同精神,休戚相關的一群人所定居的區域。 任何社區均要有一定的地理區域,全體居民的心理結合、共同意識和歸屬感,並有各種團體與組織。社區通常分為鄉村、都市和國家三大類。其中以國家最為廣泛,包括鄉村與都市。國家之研究,通常屬於政治學的範圍。社會學多半集中於鄉村與都市兩種社區之研究,專門研究鄉村社區的稱為鄉村社會學,專門研究都市社區的稱為都市社會學。 一般而言,社區提供各種教育文化設施與活動、衛生保健服務、娛樂休閒場地、就業與交易場所、宗教集會場所、各種社會福利,並維護社區秩序,保障居民安全。因此社區具有教育、衛生、娛樂、經濟、宗教、社會福利及政治等多種功能。個人出生之後,不僅屬於家庭,同時亦屬於社區。社區對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及人格發展極有影響。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 名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社區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社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