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校務行政電腦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婁德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校務行政電腦化」是利用電腦的資料庫系統配合相關的應用系統以提高校務行政效率、減少人力負擔,提供管理決策者詳實正確的資訊,及提升「教與學」的服務品質。
  校務行政工作的內容大部分具有周而復始、重複性高、且變動性不大的特質。學校規模大小有別,但中等以上學校每校的教職員生至少有上千、甚至上萬人的資料,面對如此龐大之資料,若僅以人工處理校務行政工作,不但曠時廢日容易發生錯誤。另一方面各校受制於編制,往往有工作量多卻人手不足的窘境,如此自然影響教學與服務的品質。如果學校採電腦化作業,將能簡化行政處理過程,有效管理各類校務資料,還能及時提供校務管理所需的各種資訊,進而建立合理的行政作業制度。同時達到校際及教育行政單位間的資料的傳輸。
  學校推展校務行政電腦化之成敗關鍵在於校長的支持及相關人員的配合。校內各單位的作業要電腦化,也要有整體的規劃配合,絕非各單位如教務、訓導(學務)、總務、輔導、人事、圖書、會計等子系統各自建立資料庫或各建自己的主檔,更不是各自添購昂貴的周邊設備即可解決,而應是充分利用同一或數個資料庫(或主檔)以便資料的維護與更新,並保持高度的安全性、正確性及可信賴度。為了共享資源(如資料、雷射印表機及繪圖機),電腦網路連線亦是必然的趨勢。未來校務行政電腦化,不但在校內應完成連線作業,而且應考慮和其他機構或學校(如教育主管單位,文化中心)連線,甚至應該和全國資訊網路結合,使資源能分享共用,以迅速獲取學校教學所需資源。
  學校行政電腦化工作的成敗,其相關因素非常複雜,從現況的探討、目標的確立,需要性分析、計畫的研擬,以及硬體系統選擇、軟體設計,乃至測試、訓練、實施、維護及評估等等,都會影響系統成效。這其中且含有「人」與「機」的交互影響因素。電腦畢竟是人類所使用的一種工具,要人去配合機器倒不如機器去配合人,故選擇並開發較適合且人性化的電腦系統方能使校務電腦化的工作克竟全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校務行政電腦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