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臘化文明 - 教育百科
希 | |
臘 | |
化 | |
文 | |
明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
作者: | 朱啟華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上古時期,希臘半島上的馬其頓人逐漸興起,並於西元前三三四年春,由亞歷山大(Alexander)率領東征,前後約經九年,吞併了當時的雅典、斯巴達等諸城邦,而建立了一個西起希臘半島,東至印度河流域,北達裏海,南迄埃及的大帝國。在他東征期間所建立的城市,在他死後成為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東移的中心,也成為希臘文化向東傳播的中間站。龐大的帝國則分裂為三個王國:占有原帝國歐洲部分的安提哥那(Antigonus)王國,占有亞洲部分的塞流卡斯(Seleucus)王國,及占有埃及的托勒密(Ptolemy)王國。這些王國隨後被羅馬帝國所征服。故由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至羅馬人征服埃及期間(323~30 B.C.),古希臘文化隨著希臘人的軍事力量,而與當時西亞、埃及古文明融合,產生了新的文化面貌,此即所謂的「希臘化文明」。 由於在希臘化時期,統治者均為希臘人,故而希臘文字遂成為官方用語,使得埃及與巴比倫的文字逐漸廢棄,最後在整個文明的發展中失去其影響力。同時希臘化時期的宗教信仰也受到西亞地區及古埃及文化的影響,接受了艾西斯、奧塞利斯等以東方神祇為崇拜對象。同時也與其中某些神祕、再生和救贖的觀念結合,而發展出希臘人的新宗教信仰對象。至於知識分子在這時期尋求安身立命的方式,則企圖由哲學的思考中進行。當時的迪奧真(Diogenes of Sinope)曾創立了犬儒學派(Cynicism),主張單純、不受世俗權威及道德束縛的生活。後來芝諾(Zeno, 西元前四至三世紀)創立斯多噶(Stoicism)學派繼承了他的部分精神。此學派認為世界是神所創立,而且以和諧的方式將宇宙萬物以緊密的因果關係相連結。人所能做的,是透過對自我欲望的克制,尤其是對肉體欲求滿足的克服,才能了解神的各種安排。換言之,斯多噶學派主張人應禁絕欲望,方能了解如何處於當時的世界中。另一方面,另一位思想家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 B.C.)則認為人只有以追求快樂的方式,方能獲致幸福。但追求快樂並不是盲目的縱欲,而是以自己的理智為主導,避免造成痛苦的後果。他認為人永恆的快樂在於心靈永遠的平靜,無關於肉體或感官享受。伊比鳩魯的觀點在後來被誤解為享樂或縱欲主義。這是由於未能理解他對快樂的定義所致。此外,希臘化時期的藝術作品,也迥異於希臘時期重視整體的均衡與和諧,表現出寫實,甚或誇張的表情或姿態。至於天文學、歐幾里德(Euclid, 約西元前三世紀)的著作〔幾何學原理〕、阿基米德推算出圓周率等,均是希臘化時期在文明上的成就。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希臘化文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