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歸納推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ductive Reasoning
作者: 張文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歸納推理是推理方法的一種,常用於科學理論、假設的形成過程。這是指由一組已知的特殊事例、情境中推出通則或模式,以解釋所得的證據,及進行預測。比如說所見過的第一隻烏鴉、第二隻烏鴉、第三隻烏鴉……都是黑色的,因此歸納出所有的烏鴉都是黑色的,如果再找到一隻烏鴉,也應是黑色的。由於這種命題有可能被進一步的證據所推翻,例如可能會找到一隻不是黑色的烏鴉,因而證明該命題不能成立,所以這種推論的結果,所提供的是一種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因此波帕(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提出否證原則(falsification),認為凡是科學理論或假說應是可被否證的,以此做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
  長久以來,歸納推理即被視為人類智力的基本組成分,甚至有人就將其視為是智力的同義詞。學者則多經由精神測量(psychometric)或者認知(cognitive)取向,來對之進行研究。比如由分類和類比等測驗的得分;或由受測者解答歸納推理的問題時的認知過程,如解讀問題、選擇適用的規則、運用該規則、填寫答案等,來定義受測者的歸納推理能力。
  至於常在學生各發展階段施行的學業性向測驗,也多納有測試學生歸納推理能力的試題,甚至進一步建立模型或理論,來分析受試者歸納推理能力的發展及個別差異。在小學階段,兒童的歸納推理能力就會有質與量的變化,比如論據(inference),比較(comparison),或評比關係(evaluation of relations)等方法的運用及運用的速度和正確程度。到大學階段,個體間的差異,則主要在於運用歸納推理的正確性。精於運用歸納推理者,較善於操弄、比較一模式中各組成分間的高階關係。比如,在解答問題時,能運用比較適當的公式,並能明白該公式在解決問題時的限制。
  一九六○年代,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的走向,是希望學生由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來學習科學。所發展出的科學過程取向(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 SAPA)課程,則將科學家進行探究活動時所運用到的十三項技能明確列出,希望學生熟練這些科學過程技能,以成為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其中有多項與歸納推理能力有關,如:分類、推理、預測、形成假設、和解釋資料。目前,雖然已不再認為學生經由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活動就能習得科學知識,但是歸納推理仍是科學教學研究中極受重視的部分。例如,教科書中內容呈現方式的研究、歸納教學策略的使用、能力分班的依據等都與學習者歸納推理的能力有關。
  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的功用是互補的。經由歸納推理,可以得到普遍適用的概念;經由演繹推理,可運用所得概念於新情境,然後由此測試該概念的通用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歸納推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