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部正譌〕 - 教育百科
〔 | |
四 | |
部 | |
正 | |
譌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謝鶯興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四部正譌〕,3卷,明胡應麟(1551-1602)撰。胡氏素有考訂之癖,懼怕偽書將遺誤後學,故以客觀的態度,參考前人的辨偽成果,擷取、遠紹〔漢志〕、〔柳宗元文集〕、〔直齋書錄解題〕、〔黃氏日抄〕,近承〔諸子辨〕、〔丹鉛總錄〕、〔叢錄〕等書,加以分析、歸納,並佐以個人創見,在36歲時完成〔四部正譌〕一書,建立起他的辨偽學。 他認為偽書的分布,以子書最多,經、史、集三部書依次減少。依偽書的成分而言,偽書有8類:全偽、真錯以偽、偽錯以真,真偽錯者、真偽疑者、其名偽而書非偽、其出晚而其書非偽。 胡氏又根據偽書的產生原因、偽作的動機、後人對偽書的了解等方面,在〔四部正譌〕一書中將偽書的種類,歸納為21類:(1)偽作於前代而世率知之者。(2)偽作於近代而世反惑之者。(3)掇古人之事而偽者。(4)挾古人之文而偽者。(5)傳古人之名而偽者。(6)蹈古書之名而偽者。(7)憚於自名而偽者。(8)恥於自名而偽者。(9)襲取於人而偽者。(10)假重於人而偽者。(11)惡其人偽以禍之者。(12)惡其人偽以誣之者。(13)本非偽人託之而偽者。(14)書本偽人補之而益偽者。(15)偽而非偽者。(16)非偽而曰偽者。(17)非偽而實偽者。(18)當時知偽而後世弗傳者。(19)當時記其偽而後人弗悟者。(20)本無撰人後人因近似而偽託者。(21)本有撰人後人因亡逸而偽題者。 而由實際辨正之中,他也得出考核偽書的八種方法:(1)覈之〔七略〕以觀其源。(2)覈之群志以觀其緒。(3)竅之並世之言以觀其稱。(4)覈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5)覈之文以觀其體。(6)竅之事以觀其時。(7)覈之撰者以觀其託。(8)覈之傳者以觀其人。這8種方法亦即由傳授統緒、文義內容及思想體系,來審覈偽書。因此可以說,胡應麟的辨偽單是建立在目錄學的基礎上。後世的辨偽方法、理論、如明祁承 〔鑒書訓〕、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民國張心澂〔偽書通考〕等書,皆受〔四部正譌〕的影響及啟示。 此書收錄於〔少室山房筆叢〕中。民國18年(1929)顧頡剛根據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校點,樸社鉛印刊行,58年臺灣開明書局再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四部正譌〕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