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長蕈甲 - 教育百科
大 | |
長 | |
蕈 | |
甲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Dastarcus longulus Sharp, 1885 大長蕈甲 長蕈甲科(Bothrider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38屬約400種。小型到中型甲蟲,體長一般小於1.5cm。體型變化頗大,呈長條狀或長橢圓形,扁平或粗壯,以紅褐色或黑褐色為主,部份類群帶有亮色的鱗片狀短毛。頭部外露於前胸背板,眼睛突出於頭部兩側,觸角9–11節,末端1–3節膨大為球桿狀;身型呈長條狀者其頭部約與前胸背板等寬,而前胸背板長度大於寬度,而最寬處通常在前方1/3的位置,許多類群表面有凹槽或凹陷;身型粗壯者則前胸大於頭寬,前胸背板長寬略等或稍寬。翅鞘具有瘤突、隆線或是點刻列,末端有的具有各類變形。跗節型式為4-4-4(前、中、後足皆4節跗節)或3-3-3,沒有葉狀墊。成蟲多半出現在枯倒木或是堆積這類物質的場所,常見於樹皮下。幼蟲多半是外寄生性的,以其他樹棲類昆蟲的幼蟲為寄主,實質上是捕食寄生者(parasitoid),取食寄主並最終將寄主殺死。這類的幼蟲都具有過變態(hypermetamorphosis),初生的幼蟲為活動力強的三爪型幼蟲,找到寄主後會轉變為頭部小、身體肥大而腳足退化的形態。寄主範圍包含吉丁蟲、象鼻蟲、天牛、長蠹蟲、小蠹蟲等甲蟲,以及樹棲性的蛾類幼蟲和蜂類幼蟲,可能可以多隻幼蟲同時共用一隻寄主。老熟幼蟲會在寄主所在的隧道內分泌蠟或絲作繭,在內化蛹。也有一些類群的幼蟲是食菌性的,以真菌為食,這些幼蟲營自由生活,身體扁平而兩側約略平行,頭部約和身體等寬,化蛹時不造繭。 長蕈甲科在臺灣有6屬7種的紀錄。大長蕈甲屬(Dastarcus)是當中體型最大的,身體粗壯且帶有不規則的鱗片狀短毛,與其他種類長蕈甲細長和光滑的外觀不同。本屬在臺灣僅有大長蕈甲一種,體長5.8–11mm,觸角長度短於前胸背板寬度,末端兩節膨大形成球桿部;前胸背板長寬略等,前端約1/3處有一對圓隆起,近後緣處明顯下陷成兩個平面;翅鞘具有明顯肩部(humerus),兩側前寬後窄,末端急速隘縮。成蟲在枯木上活動,在日本曾記錄本種的寄主有包含松斑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在內的其他天牛幼蟲,但是本屬其他物種曾被記錄到以膜翅目的花蜂/木蜂(Xylocopa spp.)幼蟲為寄主,會造絲質的繭化蛹。 本種廣泛分布於古北區的東亞地區,如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半島、臺灣等地。日籍學者佐佐治寬之(H. Sasaji)於1986年首度紀錄於臺灣,在中部與南部中低海拔山區有採得紀錄。 |
|
知識 1: 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大長蕈甲 | |
世界地理分布: | 中華民國 |
中文亞科名: | 長蕈甲亞科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中文目名: | 鞘翅目 |
中文科名: | 長蕈甲科 |
中文綱名: | 昆蟲綱 |
中文門名: | 節肢動物門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昆蟲類 |
拉丁亞科名: | Bothriderinae |
拉丁屬名: | Dastarcus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目名: | Coleoptera |
拉丁科名: | Bothrideridae |
拉丁種小名: | longulus |
拉丁綱名: | Insecta |
拉丁門名: | Arthropod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