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奇利安,裘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ylian, Jiri (1947-)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他出生於布拉格,捷克籍舞者、編舞家與藝術總監,1962年進捷克國家舞蹈學院,師承Zora Sembetova,1967年入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娶舞者Sabine Krupferberg為妻,1968-1975年受到約翰.柯蘭可(John Cranko)的賞識應聘為德國斯圖加芭蕾舞團(Stuttgart Ballet)的獨舞者,1970年即嶄露頭角開始為該團編舞,1975年他應邀擔任荷蘭舞團的合作藝術家,1977年晉陞為藝術總監與編舞家。裘利.奇利安除了受過嚴格的芭蕾舞訓練外,他也曾接受過斯拉夫的土風舞與葛蘭姆的現代舞技巧的訓練,這些都影響奇利安編舞的舞蹈語彙,早期奇利安的作品像《Kommen und Gehen》(1970)或《矛盾現象》(Paradox, 1970)都頗受柯蘭可與葛蘭.泰特利(Glen Tetley)的影響,1973年他為荷蘭舞團編舞後,漸漸的他開創出自己編舞的風格,他融合芭蕾與葛蘭姆的技巧他的肢體語彙是豐富有力的,他以強烈辛辣的動作陳述生命的恐懼、憂傷與忿怒,像《田園》(Field Mass)與《心之迷宮》(Heart`s Labyrinth, 1987)就屬這類作品,也有揉合芭蕾與斯拉夫舞步充滿愛情、喜樂與幸福的舞蹈,《小交響曲》(Sinfonietta, 1978)、《斯瓦迪寡》(Svadebka, 1982)與《夢幻舞蹈》(Dream Dances, 1978)就屬這類作品。奇利安於1978年首度帶領荷蘭舞團在美巡迴公演後,就為該團贏得國際性的聲譽,近年來他的舞作有的是取材自澳洲土著的節慶舞蹈,像《遊牧民族》(Nomaden, 1981)與《踏地舞》(Stamping Ground, 1983),有的是則較偏向超體能的動作語彙,像《六個舞蹈》(Six Dances, 1986)與《還童與魔法》(D, L`Enfant et les sortileges, 1976)中的〈交響曲〉(Symfonie)。除了動作語彙經常有戲劇性的轉變外,在劇場的運作無論是燈光、空間、道具、佈景或服裝的設計應用,奇利安一直在尋求新的可能性,使他的作品日漸趨於現代化,也使芭蕾舞與現代舞的界線淡化了,因此奇利安的荷蘭舞團已被歸類為現代舞團。
參照:
Horst Koegl《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奇利安,裘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