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力均勢敵 - 教育百科
ˋ
ˋ
ˊ
  • 漢語拼音 lì jūn shì d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ì jūn shì dí
解釋:
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周書.卷四五.儒林傳.樂遜傳》:「唯德可以庇民,非恃強也。夫力均勢敵,則進德者勝。」也作「力敵勢均」、「勢均力敵」。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力均勢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即「勢均力敵」。見「勢均力敵」條。01.《太平御覽.卷四三二.人事部.智》引《尹文子》逸文:「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02.《周書.卷四五.儒林列傳.樂遜》:「唯德可以庇民,非恃彊也。夫力均勢敵,則進德者勝。」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勢均力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勢均力敵」這個詞語,一般用來指稱雙方勢力與情勢相當。在《逸周書.卷八.史記解》中有段話:「昔有南氏有二臣貴寵,力鈞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君弗禁,南氏以分。」其中的「鈞」通「均」,和「敵」字一樣都是等同的意思。整句話是說:以前在有南氏這個國家,有兩個臣子極受君王寵信,雙方權勢相當,為了勝過對方,兩人於是各自結黨營私,明爭暗鬥,最後終於導致國家分裂。後來「勢均力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勢均力敵」一語,有時亦作「力均勢敵」,如《尹文子》逸文:「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便是描述雙方力量相當,所以在智、貴、辯三方面都無法分出高下。
典源:
此處所列為「勢均力敵」之典源,提供參考。 #《逸周書.卷八.史記解》(1)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犯難爭權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爭權,林氏再戰弗勝,上衡氏偽義弗克,俱身死國亡。知能均而不親,並重事君者危:昔有南氏(2)有二臣貴寵,力鈞(3)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4),君弗禁,南氏以分。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內爭朋黨,陰事外權,有果氏以亡。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尹文子》逸文。 (2) 有南氏:古國名。 (3) 鈞:通「均」,相等。 (4) 朋黨:同類的人相互集結成黨派,排除異己。〔參考資料〕 《尹文子》逸文(據《太平御覽.卷四三二.人事部.智》引)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書證:
01.《太平御覽.卷四三二.人事部.智》引《尹文子》逸文:「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02.《周書.卷四五.儒林列傳.樂遜》:「唯德可以庇民,非恃彊也。夫力均勢敵,則進德者勝。」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力均勢敵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