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德辨惑 - 教育百科
崇 | |
德 | |
辨 | |
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崇德辨惑語出〔論語‧顏淵篇〕:「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同一篇中,「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念,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崇德,就是尊重道德;辨惑,就是能辨別是非輕重和真偽,以免除迷惑。在此章中,孔子的兩位弟子都問到了「崇德辨惑」,而孔子更稱許樊遲「善哉問!」由此可見「崇德辨惑」對於人生修養的重要。在與子張的答問中,孔子強調了「崇德」是以忠信與義為本;而在與樊遲的答問中則強調崇德在於先盡責任然後再說報償;也就是先為所當為,這是首要的,盡了責任而得到報償,是必然的結果,和忠信相符。反過來說,如果先計較報償才做事,便算不得忠信,便不是以德為重了。在「辨惑」方面,孔子先說明了與別人相處時所可能產生的「迷惑」,亦即人們常會因個人的愛惡之情而影響到對人的正確判斷;判斷不正確,是由於不明白道理,情感掩沒理性,當然會陷於迷惑。愛或惡只是一個人的情感作用,是主觀的,非理性的,既與愛惡之理不合,又牽涉到生死上,也無輕重之分,是「知不明」,所以是「惑」。像這一類的惑,最好如〔大學〕中所說:「好而知其惡(ㄜˋ),惡(ㄨˋ)而知其美」,才有「辨」的作用。至於脩慝的慝字,是惡在心中,隱藏於內的意思,人的缺點是沒有自知之明;尤其對自己的缺點或過失,只想隱藏而不想改善。對別人的缺點或過失,則絲毫不肯放過,要糾正這項缺點,便是要努力省察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不要攻訐別人的缺點,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也可減少別人的怨恨,儒家講「反求諸己」便在於此。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