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柏拉圖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bó lā t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ó lā tú
解釋:
人名。(約西元前427~前347)希臘哲學家。從蘇格拉底研究哲學,其學說之發展程序是由真知識以達於德行,以無知之知的精神為基礎,以真實的不滅理念為中心,形成理想主義哲學。更創辯證法(dialectics)、設觀念世界(idea),著作中以《理想國》一書最為膾炙人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柏拉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lato
作者: 徐宗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柏拉圖(427~347 B.C.)為希臘三哲之一。出生於雅典貴族家庭,母親為希臘著名立法者梭倫(Solon)的後裔。柏拉圖被視為希臘觀念主義哲學思想的創始者。在教育著作上,有二本著名的佳作,其一為〔理想國〕(Republic);其二為〔法律〕(Laws)。〔理想國〕為柏拉圖年輕時的著作,以豐富的想像力,憧憬著一個沒有自私自利的美好社會。在這個烏托邦裡,人們各依其能力的發揮而促使社會正義得以實現。教育在〔理想國〕裡擔負一個人能力鑑別和篩選的功能。在〔法律〕一書中,柏拉圖由於晚年生活經驗的累積,認識到人的現實性而冀望於合理法則的製訂,以促進社會的發展。柏拉圖相信人的觀念是先天性的。人們所具有的觀念,在人們與外界事物有所接觸時,原先存在於心靈中的觀念,就會被喚醒而復甦過來。人們經由感官作用所認識的外界事物,並不是原本的、真正的事物,而是這些事物的外貌。觀念是普遍、真實、永恆的存有。人們不能用感官去認識觀念;必須用理性才能認識到抽象的觀念。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實現了正義的國家。從個人來說,正義的實現就是個人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展現;從社會來說,正義的實現就是組成社會的三類階級,皆能各得其位的意思。柏拉圖以為社會是由三種階級組成:其一是以理智主宰其行動的哲人王,亦即政治家、立法者、管理政府的高級行政人員;其二是以意志主導其行動的國家衛士成治安維護人員;其三是以欲求為其行為指引的一般社會大眾,他們提供人民生活所需的各項物質。這三種社會階級,不是由個人的出身、家庭財富來決定的,而是由人人皆應受的教育來決定的。柏拉圖相信,社會中的各分子,如若皆能盡其所長,則社會的正義便可實現了。
  柏拉圖認為教育歷程乃是個人理性的發展。教育使得一個幼兒從蒙蔽的心靈,到一個具有睿智成熟的哲人王。教育的社會功能即在選擇適當的人才,接受適性的教育,然後再分配至適當的工作崗位。不分男女,兒童均應接受教育,顯示了柏拉圖是有普及教育的觀點。六歲以前,兒童接受養護為主的教育,聽故事、神話,學韻母及說話。六歲至十八歲,學音樂、舞蹈、詩歌、讀、寫、算。十八歲至二十歲學習軍事技能。經過測驗挑選,不合再教育者則從事百工,服務社會;合於再進一步接受教育者,則學習算術、幾何、天文等學科。三十五歲時再經測驗挑選,不合再教育者則從事保國衛家的工作;合於再進一步接受教育者,則學習形上學、哲學、辯證法。三十五歲至五十歲的十五年當中,從事實際的政務活動以增加閱歷,經歷鍛鍊以期能洞察變易現象之後的不變的原理與原則。經由長期的教育,歷經多次的考驗,人的才能因而發現,因而予以適宜的發展。教育人才為社會服務,顯然是柏拉圖教育的一項目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柏拉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