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惚恍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hū huǎ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ū huǎng
解釋:
1.混沌不清。《文選.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2.神志迷糊。唐.張說〈東山記〉:「雲木虛吟,惚恍疑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惚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惚恍或作恍惚,是若有若無、形貌不定的樣子。語見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老子多用抽象言辭形容道貌,既不可見,也不可聽,更不可觸摸。道既超乎感官知覺之外,也非言辭能說得明白,唯賴心靈體悟可得。道不但超越乎感官知覺,也超越乎現實世界,沒有現實世界的特徵。如果說道有高上的部分,也不會像昊天般明亮;如果說道有低下的部分,也不會像地角般陰暗。總之道既然不可見,也就無法替它定名,只有視若無物。所以說道貌好似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象的實象,若存若亡,恍恍惚惚。這裡「皦」是明亮,「昧」是陰暗,「繩繩」或以為通「冥冥」,或以為是「玄玄」,因為「玄」是「繩」的初文。無論是「冥冥」還是「玄玄」,都是指道體沖寂,深不可測的意思。
  道貌惚恍不定,難以把捉,好似無物,不過這並不是說道真的是空無一物的不存在。相反地道有其絕對永恆的實在性,如〔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所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說道這個東西雖說是恍恍惚惚,形貌不定,然而就是在這沖虛變化之中,有實質作用。虛無道體之中有實象實物,不論這道理如何微妙深邃,難以辨識,卻是精純不移的。這精純不移的道理非常真實,效驗普遍,萬事萬物的存在皆有以賴之。
  從老子對道貌惚恍的描述可見他的學說既是基於高度抽象的形上原理,又不違背現實世界的經驗事實。道可謂同時具備「超越性」(transcendence)與「內存性」(immanence)、「原初性」(primordial nature)與「後效性」(consequential nature),道既先乎萬物而生,又能化生萬物。道既能「復歸於無物」,又能「為物」。道既是恍恍惚惚,卻又有精有真有信。如此道體與道用可化解人類思想上各種二元對立,在哲學和教育上極具深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惚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