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容導向搜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nt-oriented search
作者: 曾元顯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容導向搜尋(content-oriented search)是指根據文件的內容,而非根據文件的書目資料,來查找資料的搜尋方式。在全文文件、多媒體文件發達的數位時代,內容導向搜尋的必要性,更為殷切。例如,電腦使用者常回去找以前看過的影像圖片,然而大多數人留在腦海裡的印象,通常是圖片的大致情形,而非其檔案名稱,此時以殘留的圖片印象直接檢索資料變成一種直覺,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有一句英文經典諺語: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圖勝千言),對描述多媒體資料來說,反過來說也對:A word is worth a thousand pictures(一個關鍵字彙讓人聯想到上千張圖片)。除非讀者展示出他想要的圖片、樣式,否則光從語言文字的描述,一位館員實在很難想像讀者真正需要的圖片或影像,從而提供有用的檢索輔助。從館員製作資料的索引,以便利檢索的目的來看,以關鍵字、摘要等方式對多媒體資料做文字描述,查詢時也會遭遇困難。這是由於不同的人,即使面對相同的影像、音樂也會有不同的感受。在處理文字資料時已經有這類問題浮現,對多媒體資料,視覺、聽覺的感受更是各人不同,據而描述的差異更大。為降低此種檢索者與索引者對資料描述的不匹配、不一致問題,直接讓使用者以資料的內容來檢索,對多媒體資料是不可或缺的方式。圖書館對非文字媒體所提供的檢索單位常是一整個檔案,或一捲錄音帶、錄影帶。如欲充分釋放多媒體資料所含的資訊,供使用者便捷、有效的檢索,檢索的單位應該是任何有意義的片段,例如視訊中的一段鏡頭(如哥倫比亞太空梭爆炸實況)、影像中的一個物件(照片中的意外旅客-如飛碟)、音樂中的一小段旋律(哈利路亞)、語音中的一段話(美國甘迺迪總統的名言:Ask not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由於人工製作索引與摘要所耗費的時間、金錢甚鉅,因此內容導向搜尋發展的目標之一,是利用電腦程式自動辨認出上述有意義的資料片段或特徵,以供快速的搜尋與利用。在搜尋多媒體內容時,由於相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例如:說話的速度可快可慢、同一場景可以有遠鏡頭與近鏡頭、同一首曲子有不同樂器的詮釋等等,因此「相似比對」成為內容導向搜尋時的主要依據。文字的內容搜尋,可輸入文字進行比對。其他多媒體文件的內容搜尋,就沒那麼容易表達。因此,內容導向搜尋的使用介面與使用方式,是一項需要創新的工程。基本上,以範例查詢(query by examples),是最簡單的方式。例如,逛街時突然聽到店家播放的音樂,覺得很好聽卻又不知其名,或主唱者是誰,若能透過手機撥打某個電話,傳送正在播放的音樂到電話彼端,就能獲得電話回覆完整音樂資訊,甚至自動導向音樂購買服務,不僅完成音樂的內容檢索,也隨即完成音樂的購買任務。又如,旅行在陌生的環境中,以語音輸入或以手機拍攝實物影像,再藉由語音辨識、文字辨識或圖像比對,自動尋找最近的服務(例如:具特定菜色的餐館,或具特定造型、設施的旅店),進而上線預約或電話預定等。這樣結合範例搜尋以及後續服務的人機互動方式,是內容導向搜尋的熱門發展方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容導向搜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