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施金納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kinner, Burrhus Frederic
作者: 黃玉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施金納(1904~1990)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出生於賓州的沙士桂哈那(Susquehanna, Pennsylvania)。他從小聰穎過人,富創造力,曾發明製造多種機器。一九二九年,施金納自紐約漢彌頓學院畢業,原想致力於創造與寫作;一九三○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一九三一年,續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期間,主修心理學。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三年間,施金納為科學研究與發展室主持戰爭研究。後來又歷任大學講師、助理教授、教授等職。他一生致力於實驗研究,著作等身,一生獲得許多獎項,其中包括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獎(Distinguished Science Contribution Award,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國家科學獎章(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等,此外亦獲得芝加哥大學等二十餘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施金納是過去四十餘年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大師;也是一位頗具爭議性的行為學派心理學家,他的影響力在學校、教育、心理治療及工商管理等領域中至為顯著。
  行為學派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建立在「反射動作」的機械化刺激反應關聯上,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古典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最著名的有蘇俄的巴夫洛夫(Ivan Pavlov)與美國的華生(John Watson)。巴夫洛夫以狗進行的制約反應實驗最著名,他的學生華生把他的制約反應理論推廣到人類身上,認為不同的習慣是制約反射的長期連鎖反應。施金納基於這些早期的實驗成果,他的第一本主要出版是〔有機體的行為-實驗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從此他與古典制約反應論者有所不同,他的前輩集中於區分不同的刺激,而施金納則把重點放在反應的建立與改變上。
  截至一九八二年為止,施金納已發表許許多多的專書與論文,他所代表的行為學派心理學,在許多組織裡十分活躍(例如教師、研究者、顧問師),其技術曾被從事心理衛生工作者選擇性地予以應用,增強的技術在治療智障者也頗見成效,使心理病患適應的更好,克服恐懼症,幫助許多學生透過程序化課程與教學機來學習某些教材。但是,不可否認的,行為學派心理學是有其限制,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新崛起的認知心理學與科學的腦功能研究,對增進人類行為的了解有重大貢獻。他的著作有:〔科學與人類行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1953)、〔語言行為〕(Verbal Behavior, 195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施金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