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素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知道如何運用資訊求解問題的能力及程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素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作者: 莊道明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據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ALA)的定義,資訊素養是指一個人具備覺知何時需要資訊,並能有效地搜索、評估和使用所需資訊的能力。一個有資訊素養的人能明確界定所需資訊的範疇,明訂所需資訊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且能運用資訊科技工具或媒體有效率搜尋所需資訊,同時謹慎精準的評估資訊及周邊相關資源。透過個人的理解與篩選資訊後,將有用資訊融入個人知識體系或儲存設備,最後能以有效且在合於資訊倫理與法律條件下,達成資訊使用與傳播的目的。資訊素養的概念起源1970年代的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界。1989年美國圖書館學會之「資訊素養總統委員會」(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將資訊素養列入美國國民日常生活必備技能,開啟推動資訊素養教育先河。隨著網際網路從學校普及到美國企業及深入家庭後,資訊素養能力與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美國圖書館學會於1998-1999年正式公布資訊素養能力標準指標,提供各教育單位作為資訊素養教育或鑑定資訊素養能力的依據。受到美國資訊素養教育影響,許多國家開始也仿照美國開始制訂資訊素養指標並推動國民資訊素養教育,其中包括:英國、澳洲、西班牙、加拿大、南非等,從圖書館及學校單位有系統推動資訊素養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是需要透過多種技能才能養成,因而資訊素養發展出多種學習模式。常見的資訊素養模式有麥克魯爾的(Charles R. McClure)資訊素養四分法模式,將資訊素養視為是由圖書館素養、媒體素養、電腦素養、與網路素養等四種素養集合體。美國的艾森伯格(Mike Eisenberg)與貝爾克維奇(Bob Berkowitzs)提出的「大六法」(The Big6),將資訊素養區分為「任務定義」、「資訊搜尋策略」、「搜尋與檢索」、「利用資訊」、「綜合」、「評估」等六個學習階段。英國大學圖書館聯盟(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University Libraries,簡稱 SCONUL)於2004年提出「資訊素養七支柱模式」(The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Model),分別透過「認知資訊需求」、「辨識所需資源」、「建立搜尋資源策略」、「搜尋與利用能力」、「比較與評估」、「組織、應用與傳播」、「綜合與創造」等七個階段培育資訊素養。臺灣地區從民國82年(1993)在國科會支持下開始資訊素養研究。歷經近十餘年發展,臺灣地區在資訊素養教育或研究均有顯著成長。以博碩士論文為例,則已累積超過二百餘篇的碩博士論文。在教育部的九年一貫課綱中,也將資訊素養指標列入資訊教育課綱中,並帶動各省市教育局訂定資訊教育能力指標,落實中小學資訊素養教育。而臺灣各大學則是由通識中心、圖書資訊學系所或大學圖書館,以選修課程、通識課程或推廣教育方式推動資訊素養教育。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 ALA. Eisenberg, M.B. & Berkowitz, R. E.(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6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New Jersey: Ablex.McClure, C.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25.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2005). The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model. Retrieved November 1, 2011, from http://www.sconul.ac.uk/activities/inf_lit/sp/model.html.
參考資料: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 ALA. Eisenberg, M.B. & Berkowitz, R. E.(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6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New Jersey: Ablex.McClure, C.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25.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2005). The 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model. Retrieved November 1, 2011, from http://www.sconul.ac.uk/activities/inf_lit/sp/model.html.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素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