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樂舞 - 教育百科
ˋ
ˇ
  • 漢語拼音 yuè w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è wǔ
解釋:
配合音樂節拍的舞蹈,為中國傳統舞蹈的總稱。《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也稱為「雅舞」、「舞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樂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üeh Wu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代禮儀舞蹈及儀式舞蹈的總稱。也稱《樂》或《舞樂》;係指中國古代將舞蹈、詩歌配合音樂同時表演的一種形式。其功能置於祭祀宗廟、祭祀郊廟及其他饗宴儀式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樂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是遠古至周初,由詩歌、舞蹈、音樂三者結合而成的祭祀活動,一般又簡稱為「樂」。〔周禮‧春官〕云:「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又云:「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提到周代以六代之樂舞,及六種以舞具為名的小舞,教導貴族子弟,期望下一代的繼承人容貌得正,進退得齊而心平氣和,在耳濡目染之下,受到禮教的感化。
  據〔禮記‧內則〕云:「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文中說到學習歷程從十三歲開始,十五歲新增學習項目,二十歲畢業。配合年齡的增長,按規定有其先後程序。樂舞在周代共計五類,上述的六舞、小舞二類,被統治者特別重視,用來教導貴族子弟學習。第三類樂舞是「散樂」,屬民間樂舞;第四類是「四夷之舞」,為其他民族或部落的音樂;上述二類都不太被看重。第五類是宗教性的樂舞,為包括天旱時求雨用的「舞雩」,和每年秋季驅除瘟疫時所用的「儺」,頗受重視。析言之,比較古的樂舞,因歌頌各朝代中大家心目中的英雄,統治者可利用人們景仰英雄人物的心理,藉著對「六樂」的強調、重視,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其次,利用民間音樂及外族音樂,固可用來誇耀自己的統治勢力及範圍廣遠。而宗教音樂則是由人民自己創造,寄托著人民自己的希望與幻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樂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