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健康服務利用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Model
作者: 廖倩誼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民眾利用醫療照護的行為可分為三種:健康行為;疾病行為;生病者角色行為。所謂健康行為是指當一個人相信他是健康時,為了預防疾病或發現尚無症狀的疾病的行為。疾病行為是指當一個人感覺到不正常的身體狀況出現時,為了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以及尋求適當的處置的行為。生病者角色行為則是當個人確定自己生病時,為了要得到治療的行為。
  對於健康行為而言,郝克堡(Hochbaum)、羅森斯托克(Rosenstock)和貝克爾(Becker)等人發展的健康信念模式最常被用以研究;就疾病行為而言,安德生(Anderson)和紐曼(Newman)所提出的綜合行為模式(generic behavior model)是最被廣泛應用於研究民眾利用醫療服務的行為模式。
  綜合行為模式包含人口傾向因素、能力因素和需要因素,如圖一。
  
  1.人口傾向因素:對疾病未發生之前個人即具有的特性,包括人口學特徵(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社會結構特徵(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職業),以及醫療信念(例如:對醫療的相信程度)。
  2.能力因素:指個人使用可用的醫療資源之能力,這種能力取決於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多寡而定。
  3.需要因素:指民眾因為身心健康問題的醫療需要。醫療需要的界定可以是個人對疾病的主觀感受,也可以由臨床專業人員來評估。
  由於綜合行為模式只著眼於個人,因此阿戴(Aday)和安德生便於一九七四年更進一步將「衛生服務系統的特徵」、「衛生政策」、「醫療利用者的滿意度」納入理論模式中而發展出健康系統模式,其所含各變項的關係,如圖二箭頭所示。該模式的優點在於不僅考慮個人因素對健康服務利用的影響,同時也顧及社會政策、醫療資源結構特性的影響。雖然其所含的變項很多,但很難以單一的研究來驗證所有變項,此為其缺點。
  
   整個健康系統模式的起點為「衛生政策」,包括財政、教育、人力和組織等各方面的衛生計畫。這些政策會影響民眾接近衛生資源的過程,以及醫療照護系統的結構,進而影響民眾利用醫療服務的結果以及滿意度。此外,健康系統模式包括了「潛在的可近性因素」(指消費者的人口特質以及衛生照護系統的特徵)和「實現的可近性因素」(指民眾實際利用醫療照護的情形和利用醫療照護之後的滿足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健康服務利用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