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汗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沈津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汗簡]7卷,宋郭忠恕撰。為宋人集錄當時所見古文字體之專書。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7歲能誦書屬文,舉童子及第,工篆籀。後周廣順中曾官宗正丞兼國子監書學博士,後人稱為郭宗正。入宋,仕太祖朝,遭貶黜。太宗即位,召授國子監主簿。參與校刻石經和整理歷代字書,次年流登州而卒。又著有[佩觿]3卷。郭氏是宋初博通小學、傳識古文蝌斗字的學者,[宋史]卷442有傳。此書體例全仿[說文],按「始一終亥」540部排列文字,析為4卷。正編前有[引用書目錄]1卷,後有[敘略]、[目錄]各1卷,共計7卷。書名取義於古人所謂「殺青書簡」,用來標明古文淵源所自,說明古文為古代用以書簡的文字。[汗簡]正編收字的體例,為每字一體,即使相同之字,也不作歸併。正文用古體,釋文用楷寫今體,無論正文、釋文一般不作隸古定。其中有些釋文實際上是照原書的假借字,並非該字體的本文。其所收古文之範圍也並不限於[說文]古文,而是包括[說文]中的籀文和別體,甚至還有一部分篆文和晚出俗字。其隸字歸部往往任取字形上下左右之一部,即同一字也有隸於幾部者,凡此皆有違許慎[說文]體例。[引用書目錄]列書凡71種,除[說文]、[石經]、[碧落文]3種外,郭氏所引之書今已佚亡不存。[汗簡]一書,在宋代流傳不廣,[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遂初堂書目],僅著錄郭氏[佩觿],而沒有提到[汗簡]。元代輯成的[宋史.藝文志]始載此書。今本[汗簡]卷首有宋李建中(西元945-1013年)題記,最初的[汗簡]抄本即為李氏手錄的祕閣新本。如今傳世的最早版本,為北京圖書館藏明末馮舒抄本。清康熙42年(1703)汪立名一隅草堂有刻本流傳。清代學者鄭珍,曾據汪本寫成[汗簡箋正],全面考證了[汗簡]的引書,把引書目錄與正文引書作了詳細核對,能在考訂[汗簡]文字時,把其中的古文與[說文]的古文進行了比較,糾正了原書的一些錯誤。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汗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