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海濤兒,羅西拉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ightower, Rosella (1920-)
作者: 江映碧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她出生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為印地安人的後裔,身兼芭蕾舞者、舞蹈教師與舞蹈總監,在堪薩斯時師事皮金斯(Dorothy Perkins),赴紐約後曾隨佛金(Michel Fo-kine)、安那多.維爾扎克(Anatole Villzak)與夫拉迪米洛夫(Pierre Vladimirov)等名師習舞,1952年嫁給羅比爾(Jean Robier),1938-1941年加入蒙地卡羅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 Russe de Monte Carlo),1941-1945年成為美國芭蕾舞團(American Ballet Therter)的獨舞者,1945-1946年加入馬辛(Massine)的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 Russe),1947- 1962年成為新蒙地卡羅芭蕾舞團(Nouveau Ballet de Monte Carlo)的首席芭蕾伶娜,1962年後成為國際各大舞團爭相邀請的知名舞星,曾經與知名的舞星埃洛娃娃(Sonia Arova)、布倫(Erik Bruhn)與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等同台演出,爾後應邀至加拿大、南美與北非各國演出,1969-1972年曾擔任法國馬賽大歌劇院舞團的總監,1976年自立門戶在法國坎城(Cannes)成立舞團,1975-1978年接掌南茜芭蕾舞團(Nancy Grand Théâtre),1981-1983年任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舞蹈總監之職,除了駐團演出與擔任藝術指導外,羅西拉.海濤兒亦經常應邀至二十世紀芭蕾舞團傳授舞技,同時她也是世界各個重要舞蹈協會的領導人物。由於受馬辛.雷歐尼與尼金斯卡的影響,海濤兒具有驚人的技巧與優雅氣質,自從1945年間她加入馬辛在美國蒙地卡羅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她就是一位傑出的芭蕾伶娜,並且完全承襲了新古典芭蕾的表演風格,1947年以後,十五年間她加入居瓦斯侯爵夫人(Marquis de Cuevas)的新蒙地卡羅芭蕾舞團,海濤兒一直是一位才藝洋溢的舞蹈家;在愛德華.卡通(Edward Caton)的舞劇《賽巴斯蒂安》(Sebastian)、威廉.搭樂(William Dollar)的舞劇《君士坦丁人》(Constantia)、塔拉斯(Taras)的舞劇《光之陷阱》(Piege de lumiere)、尼金斯卡(Nijinska)的舞劇《奇想迴旋曲》(Rondo Capriccioso)與《輕浮的女人》(Les Biches)等,各種風格迥異的作品中都有優異的演出,傳統的芭蕾如《吉賽兒》與《天鵝湖》中的〈黑天鵝〉等雙人舞,都是她叫好又叫座的舞碼,此外在其舞蹈生涯的後期,她將工作的焦點轉向編舞與教舞,在編舞方面基於她對古典芭蕾的深入鑽研,她總是要求舞者在技巧與角色的詮釋上精益求精,1981年海濤兒是第一位接掌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的美國舞蹈家,她大刀闊斧的打破該舞團傳統的階級制度,使每位舞者都獲得相同的演出機會,同時她也邀請一些新生代的編舞家為舞團編舞,為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芭蕾舞團注入新血,應邀的編舞家包括道格拉斯.鄧恩(Douglas Dunn)、艾文.尼克萊(Alwin Nikolais)與貝嘉(Bejart)等,這些改變在在的挑戰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的舞者。專注於舞蹈藝術之餘,海濤兒對於教育舞者是不遺餘力的,她強調在社會的云云眾生中,舞者最具有犧牲與奉獻的精神,他們的專業是集智慧、文化、藝術、技巧於一身,他們的社會地位是必須被確定的!
參照:
Margot Fonteyn《The Magic of Dance》1980、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Margaret Crosland《Ballet Lovers´ Dictionary》196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海濤兒,羅西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