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璫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ㄩˋ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dā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āng
解釋:
  1. 古代以金或銀製成的華麗帽飾。
    【例】金璫、銀璫
  2. 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例】耳璫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āng
解釋:
[名]
1.古人在帽前以金或銀製成的華麗裝飾物。如:「金璫」、「銀璫」。
2.戴在耳垂上的珠玉。《文選.曹植.洛神賦》:「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唯士衡運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廣於舊篇,豈慕朱仲四寸之璫乎!」
3.漢代宦官帽子上的裝飾品。後用以比喻宦官。如:「奸璫」、「權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椽頭之玉飾。大徐本《說文解字.玉部.新附》:「璫,華飾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華榱璧璫,輦道纚屬。」唐.李善.注:「韋昭曰:『裁金為璧,以為榱頭也。』」

2. 古人於帽前以金或銀製成之華麗裝飾物。《續漢書志.第三○.輿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唐.陳鴻〈長恨歌傳〉:「又命戴步搖,垂金璫。」

3. 漢代中常侍帽上之裝飾品。後用以喻指宦官。如:「權璫」。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姦璫柄國,方陰伺君子之隙,肆其詆排,而群聚清談,反予以鉤黨之題目,一網打盡,亦復何尤。」

4. 穿戴在耳垂上之珠玉。《玉篇.玉部》:「璫,穿耳施珠也。」《廣韻.平聲.唐韻》:「璫,耳珠。」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唐.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詩:「梅花落徑香繚繞,雪花玉璫花下行。」

5. 擬聲詞。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唬的我心頭丕丕那驚怕,原來是響璫璫鳴榔板捕魚蝦。」

注音: ㄉ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