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學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sychology of Literature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學心理學是由研究的出現而得名,即有些研究者從心理學立場研究文學名著及作者而得的發現。開始於文學之審美與歷史,繼而對文學批評、作者的心情、態度、價值觀、作者與讀者的關係等的分析。
  最早出現的此類研究為比奈(A. Binet, 1857~1911)於一九○四年發表〔文學創作〕(La création Littléraire: Portrait psychologique de M. Paul Heruieu),係經與若干作家晤談、測驗,並分析其生活與作品而成。比奈發現創作歷程中包含兩個相反的心理因素,一為想像,一為批評。前者表現自主,後者則對自己加以抑制,由此分出三類作者:一為抑制批評、而用自已為描寫的人物範型;二為自主與批評併列,將批評作為所寫人物的表現;三為將自己赤裸的呈現於人物,而不加抑制。
  其次是對文學中想像的研究,羅茲(J.L. Lowes, 1867~1945)於一九二七年發表〔珊奈度之路〕(The Road to Xanadu: A Study in the Ways of the Imagination),探討詩作中的想像,基於聯念主義的觀點,以為詩人的想像是從下意識進入意識的結果,含有夢想與幻想。巴德欽(M. Bodkin)也曾研究詩作中的想像,於一九三四年(1948、1963)出版所著[詩的原型式樣]如。(Archetypal Patterns in Poetry: Psychologicl Studies of Imagination),其中以容格(C.G. Jung, 1875~1961)的學說為基礎,探討讀者與作者間的累積下意識(參見「分析心理學」)。阿姆斯壯(E.A. Armstrong)研究〔莎士比亞的想像〕(Shakespeare's Imagination: A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Association and Inspiration, 1946, 1963),以為莎氏想像有若干叢集,如以天鵝為一種信號,表示疾病之類;也有將想像隱含起來,或者用作伏筆。
  麥克卡第(H.G. McCurdy)也以莎士比亞為對象,從事其人格的研究(The Personality of Shakespeare: A Venture in Psychological Method)。麥氏認為人格是個人與其生活環境的相關結構,應用數量法,以加權的數量計算人格特質,並另有對其他個人人格的研究。另道頓(E. Dowden, 1843~1913)也對莎氏的心理和藝術加以研究,見其所著:〔莎士比亞:對其心靈與藝術的批判研究〕(Shakespeare: A Critical Study of His Mind and Art, 1875,1957)。
  美國的人格心理學家莫瑞(H.A. Murray, 1893~1988)在其〔主題統覺測驗〕(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參見該辭目)的應用中,發現在受試者依測驗畫而述說的「故事」中,含有幼兒時期的經驗,此類經驗可在文學中發現,因而對文學研究相當重視,發表有〔人格與創造想像〕(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Imagination, 1943)。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學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