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ㄡˊㄖㄨˊ:「ㄍㄠㄧㄡˊ」。
  2. ㄖㄨㄢˇㄋㄧㄢˊ˙ㄉㄜㄅㄢˋㄍㄨˋㄊㄧˇㄖㄨˊ:「ㄧㄚˊㄍㄠ」、「ㄧㄠˋㄍㄠ」、「ㄌㄧˊㄍㄠ」、「ㄆㄧˊㄆㄚˊㄍㄠ」。
  3. ㄊㄨˇㄉㄧˋㄈㄟˊㄇㄟˇ˙ㄉㄜㄖㄨˊ:「ㄍㄠㄊㄧ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膏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āo
解釋:
  1. 油脂。
    【例】膏脂、焚膏繼晷
  2. 濃稠的糊狀物。
    【例】牙膏、藥膏、枇杷膏
  3. 比喻恩澤。
    【例】膏澤
  4. 古代稱心臟與橫膈膜間的部位。
    【例】病入膏肓
  5. 美好的。
    【例】膏田沃野、膏腴之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āo
解釋:
[名]
1.肥肉、油脂。如:「焚膏繼晷」。《金史.卷六六.始祖以下諸子傳.宗室傳.摑保傳》:「摑保洞腹見膏,恐昭祖知之,乃然薪取膏以為炙。」
2.濃稠的糊狀物。如:「牙膏」、「藥膏」、「枇杷膏」。
3.比喻恩澤。《孟子.離婁下》:「今也為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
4.古代稱心臟與橫膈膜間的部位。如:「病入膏肓」。《左傳.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晉.杜預.注:「心下為膏。」
[形]
美好的。如:「膏田沃野」。《禮記.禮運》:「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注音:
漢語拼音: gào
解釋:
[動]
1.潤滑、潤澤。《詩經.曹風.下泉》:「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身以徜徉。」
2.蘸、沾。如:「膏筆」、「膏墨」。元.馮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題紙散下來了,俺子索磨的墨濃,膏的筆飽。」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濃稠的東西。
  2. [[形] ] 濃稠的樣子。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koo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