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 - 教育百科
迷 |
|
- 部首 辵
- 部首外筆畫 6畫
- 總筆畫 10畫
- 漢語拼音 mí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í |
解釋:
[動] 1.困惑、惑亂。如:「財迷心竅」。《易經.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 2.媚惑。《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人被色迷。」 3.分不清方向。如:「迷路」。《左傳.哀公二年》:「晉趙鞅納衛大子于戚,宵迷。」 4.沉醉、陶醉。如:「著迷」、「入迷」、「沉迷」。 [形] 1.分辨不清、令人困惑的。如:「迷途」、「迷宮」。 2.心中昏亂、意識模糊。如:「意亂情迷」。 [名] 心醉於某種事物的人。如:「影迷」、「球迷」、「歌迷」。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bê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困惑、惑亂。段注本《說文解字.辵部》:「迷,惑也。」《易經.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儒林外史》第三回:「他只因喜歡狠了,痰湧上來,迷了心竅。」 2.媚惑。東周戰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序〉:「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警世通言》卷二八:「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人被色迷。」 3.分不清方向。《左傳.哀公二年》:「晉趙鞅納衛大子於戚,宵迷。」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他鄉何處是,迷路問誰來?」 4.分辨不清、令人困惑的。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三國演義》第七七回:「今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點迷途。」《紅樓夢》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亙千里,中無舟楫可通。』」 5.心中昏亂、意識模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說那院判一見了小娟,真個眼迷心蕩。」《紅樓夢》第六回:「彼時寶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 6.沉醉、陶醉。《水滸傳》第七回:「自見了林娘子,又被他衝散了,心中好生著迷,怏怏不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塵世紛囂,有何好處?雖可以濟人利物,只怕為慾火所燒,迷戀起來,沒人指引回頭。」《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如今怕他迷戀,只有趁早上船。」 7.醉心於某種事物之人。如:「影迷」、「球迷」、「歌迷」。 |
|
注音: | ㄇㄧ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迷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